地名由来:1929年设奇克设治局改设奇克县,据《中国地名辞源》:县名源于奇克特屯,鄂伦春语薪屋之意,另说因山得名,境内有山称为奇克勒,后转音为奇克特,简称奇克;同年在境内设逊河设治局,1931年改设逊河县,因逊河(逊别拉河、逊必拉河)得名,满语奶浆河之意,可能因河水甘醇而名;1942年由逊河县、奇克县合置,各取一字得名。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逊克县人口数量为8.21万人,位列黑河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位,位列黑龙江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00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635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逊克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逊克县入选。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逊克县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2月,逊克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1年12月,逊克县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逊克县位于黑龙江中游南岸,行政区划面积17344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二,素有“北国雾凇之都”“红玛瑙之乡”美誉。这里历史厚重,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逊克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赵尚志、马占山等领导的抗联部队,1946年6月建立民主政权,1947年2月,经过艰苦斗争,彻底肃清匪患,完成了土地革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后,勤劳纯朴的逊克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砥砺奋进,在这片热土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推动旅游产业、民族文化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亮。
逊克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拥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覆盖率70.44%,环境空气优良率平均97.9%,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建成国家A级景区4个,5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77.27万人次,初步构建了“春沐杜鹃花海,夏游热情漂流,秋望五花山色,冬赏雾凇美景”的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格局。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境内有鄂伦春、俄罗斯等23个少数民族8165人,人口占比达8.65%。鄂伦春桦皮工艺、摩苏昆说唱、古伦木沓节、神泉祭坛遗址等彰显出浓郁的游猎民族文化。边疆村是我国第一个俄罗斯民族村、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一年一度的巴斯克节上,不出国门就可体验到独特的异域风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推动现代农业、矿产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支撑更加坚实。这个县耕地面积241.5万亩,人均43亩,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实现全域、全覆盖,2020年粮食产量较2015年增长42.7%。先后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第九批国家大豆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一基地两中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1%。积极推广“极境寒养”“北纬49”双品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达到45万亩。连续两年获批省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带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已发现矿产占全省矿产种类的24.4%,矿藏价值数千亿元。2012年以来,东安金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茅宝沟铁钼矿、库南铅锌矿累计实现产值46.4亿元,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逊克县相继建成了逊克玛瑙大市场和宝山玛瑙原石大集,形成了采、加、销一体化的玛瑙产业链,2014年获批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2020年获批全国首个玛瑙宝玉石国家标准。
历史沿革:
周以前逊克县为肃慎地。
汉至三国时期属挹娄地。
隋唐时为靺鞨黑水部及室韦地。
辽时为女真地。
金时属扶余路的辖境。
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属开元路管辖。
明时为速温河卫所辖。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于逊河地方设置毕拉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管理鄂伦春族事务。
清宣统元年(1909),于奇克勒设置卡伦,隶属瑷珲兵备道。
1914年毕拉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驻车陆。
1915年6月2日,撤销奇克特卡伦,改设奇克特县佐,隶属瑷珲县。
1916年5月15日,设置逊河稽垦局。
1928年11月27日,将逊河稽垦局改为逊河设治局,隶属黑河道。
1929年2月11日,将奇克特县佐改升奇克设治局;同年3月15日,将奇克设治局改为奇克县,为三等县,由黑龙江省直辖。
1932年7月1日设置逊河县,隶黑龙江省管辖。
1933年3月,设立伪满奇克县公署、逊河县公署。
1934年12月,逊河县、奇克县划归新设之黑河省管辖。
1943年7月1日,将逊河县和奇克县合并为逊克县,隶属黑河省。
1945年,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1946年9月,改归黑河专区管辖。
1980年隶属黑河市管辖。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