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取人民大团结之意。
团结镇为五大连池市所辖,位于市政府驻地西北24.5公里,东经126°01′,北纬48°35′。地处莲花山脚下,讷谟尔河北岸;东邻著名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本市的双泉镇,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市政府驻地、本市的建设乡、和平镇、太平乡相望,西与讷河市接壤,北靠大庆农场,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全镇辖区7个行政村(永远、永安、永发、东升、新生、永生、团结,其中永发与前进合并为永发村),13个自然屯。在五大连池市属于人口多、面积广,山林水草资源相对富绕的平原大镇。全镇5039户,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汉族占96%,其余为蒙、满、回等民族。气温最高月平均零上27.6℃ ,气温最低月平均零下25.1℃,无霜期在110天左右。
现有耕地122000亩,全乡有宜林荒山8640亩,草原面积13721亩,水面3851亩,是年产矿泉水稻超5000吨的矿泉稻生产基地。
农业基础比较好。近几年来,团结镇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全镇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现农作物以大豆、矿泉稻、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兼种油料及其它经济作物,粮、经、饲比达到5:4:1。其中红霍尔基烟叶历史久远,年产量均在百吨以上,在附近较为著名。2004年,农业总收入达到4065万元,多种经营范围广泛,形成了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和种养大户。2004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30027吨,商品总量达24027吨,大豆、矿泉稻、玉米三大作物产量分别为11000吨、2100吨、1500吨。全镇共免征农业税246万元,直接减轻农民负担人均150元。共发放粮食直补135.6万元;发放大豆良种补贴13.3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0.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矿泉米、肉牛、马铃薯、渔业、食用菌、黄烟等主导产业。
历史沿革:
清初,黑龙江上游以北的达斡尔、索伦(今称鄂温克)部内迁,到讷谟尔河流域落居,建立了索勒格尔、红霍尔基(又作“红花基”,今团结村)、两间房(今团结村五队)、托密浅(今新生村)等屯落。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归东布特哈总管管辖。
清宣统二年(1910),隶属讷河直隶厅管辖。
1915年,划归克山县管辖。
1929年3月,划归德都设治局管辖,始为第四区,后改为第五区。
1946年3月,隶属北和区,1949年6月改隶第二区。
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团结乡。
1959年初更名为团结管理区,隶属青山公社。
1961年4月,将团结管理区划出,改建团结公社,隶属北安市管辖。
1963年9月,恢复德都县后,隶属德都县管辖。
1984年春,改为团结乡。
1996年,德都县与原五大连池市合并成立五大连池市后,隶属五大连池市管辖。
2014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设镇,设立团结镇。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