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由瑷珲河而得名。一说系达斡尔语,可畏之意。另说,满语,意为母貂。
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瑷珲镇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瑷珲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4年7月,瑷珲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1年7月,瑷珲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010年3月,环境保护部授予瑷珲镇2010年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2008年10月,瑷珲镇入选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瑷珲镇位于黑河市爱辉区东南部,黑龙江中上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在东经126度5分,北纬49度30分。镇内地势平坦,土壤为草炭型黑土和沙砾土,土壤肥力较高,植被为松阔混交人工林,辖区总面积211平方公里,镇下辖22个行政村,总人口11,800人,农业人口8,156人,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6万亩,草原面积2万亩,林地面积4万亩,水面面积1万亩,是爱辉区农业、旅游业、畜牧业综合发展的大镇。
爱辉镇是清代黑龙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中俄不平等的《爱辉条约》签约地,爱辉历史陈列馆是我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爱辉镇是全国100个综合试点乡镇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国家大遗址保护单位。镇内上下水管网、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完备,信息、通讯设施齐全,全镇有中学一所,小学19所,规范化学校合格率达100%,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加强,医疗技术和医护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服务体系。陆路、水路交通便利,西临黑大公路,202国道支线直通镇内主要商业街,水路上游通呼玛县,下游到佳木斯市。镇域经济以旅游业、农业、乡镇企业为主,是一处极具投资开发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历史沿革: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在黑龙江左岸,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驻兵建城,称黑龙江城,又称旧瑷珲。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黑龙江将军移驻黑龙江右岸,驻兵兼程,称新瑷珲。
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置瑷晖兵备道和瑷珲直隶厅,暖挥城为道暑和厅署驻地。
1912年,瑷珲兵备道迁往黑河镇,改为黑河道。
1913年3月,将瑷珲直隶厅改为暖珲县。
1925年,改为第一区。
1936年,设瑷珲保。
1944年1月,改为瑷珲村。
1945年,设置瑷珲区。
1951年,改为第三区。
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瑷珲乡。
1956年9月,对生僻字地名进行简化时,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瑷珲”两字改为同音“爱辉”。
改设爱辉公社。
1983年7月,成立爱辉镇。
2015年4月9日,复称瑷珲镇。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