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区基本资料

南谯区介绍

地名由来:公元575年,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城),始称南谯州,南谯这一地名开始于此。

2022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命名南谯区麻栎产业示范园区为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认定南谯区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南谯区人口数量为34.88万人,位列滁州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7位,位列安徽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70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545位。

2020年6月,南谯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淮南片区)。

2020年4月,南谯区上榜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名录。

2018年11月,第一批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出炉,南谯区滁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榜上有名。

2018年5月,南谯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南谯区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东南隔江与南京市仅50公里,西距省会合肥在百公里之内,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且腹地广阔,承载力强,是融入南京都市圈、联络浦口区的前沿地带。以风景秀丽的琅琊山系为分界线,紧紧环抱皖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滁州市城区,处在沿海向内地过渡区域,是开发皖江、呼应“长三角”、联络大西部的前沿地带,是城乡互融的重要地区,是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

南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境属九郡,南朝置南谯州,隋朝以后,境属滁州。民国六年,滁州改为滁县。1982年,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市。1993年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滁州市,成立省辖地级滁州市,南谯成为滁州市两个辖区之一。全区现辖8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共计59个行政村,32个社区[25个城市社区(其中含大王十八里店社区)+7个农村社区]。

境内交通发达,京沪铁路、-铁路纵贯境内,马滁扬高速公路、宁洛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滁淮高速穿越境内。

近年来,南谯区相继荣获全国林权改革百强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县(市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茶叶百强县、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工作示范县(市区);安徽省苗木产业基地县、安徽省森林城市、安徽省林业产业十强县(市区)、安徽省平安区、安徽省文明城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国字号”“省字号”荣誉称号。人口计生工作连续六年获省级表彰;水利工作连续八年在省“江淮杯”评比中榜上有名。同时,施集镇被授予省级生态乡镇称号,乌衣、沙河、章广、大柳等镇获省级森林城镇称号,章广镇还获首批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安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大柳镇获安徽优秀旅游乡镇称号,新塘村、姑塘村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黄圩村、曲亭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

近年来,南谯区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新建材、食品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先后荣获全国集体林权改革百强县(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全国文化先进区等“国字号”称号。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境为棠邑。

两晋时期属顿丘县。

陈太建七年(575),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始称南谯州。

隋代为新昌县,后改为清流县,为滁州治。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为滁州直隶州。

1912年,实行省管县,废滁州为滁县。

1914年6月,属安庆道,10月属淮泗道。

1928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

1943年2月,全椒县部分区乡划入,改为滁全县,11月复为滁县。

1945年8月,复置滁全县。

1949年,滁城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滁县属皖北人民行署滁县行政区。

1952年4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6年1月,撤销滁县专区,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

1961年3月,复属滁县专区。

1973年3月,属安徽省滁县地区。

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以原滁县行政区域改设滁州市(县级),区域属滁州市。

1982年2月,正式建立县级滁州市,隶属安徽省滁县地区。

1992年12月20日,撤原滁州市,设南谯区。

南谯区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