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基本资料

谯城区介绍

地名由来:东汉谯县属沛国,豫州刺史治此。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以谯县曹氏出生地,立为谯国,治今亳州市谯城区

2022年5月,谯城区入选安徽省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名单。

2022年5月,谯城区入选首批安徽省“大托管”示范县名单。

2021年12月,谯城区{说有}被认定为2021年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谯城区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谯城区人口数量为153.72万人,位列亳州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位,位列安徽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9位。

2021年1月,谯城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50名。

2020年8月,谯城区{说有}被认定为2020年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万亩,2021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171.6万人,辖21个乡镇和3个街道。

谯城历史悠久,是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魏武帝曹操、神医华佗、道教至尊陈抟等皆诞生于此。

谯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济广高速、泗许高速在此交汇;商杭高铁贯穿全境,亳州机场开工建设;105国道、311国道、307省道和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内河航道通江达海。

谯城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地级亳州市中心城市,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久负盛名的中华药都、名酒之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中国长寿之乡”。我区盛产药材、优质粮、蔬菜,畜牧业兴旺,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用材林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基地,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区)、全省畜牧生产大县(区)、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区)。区内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国家级鲜活农副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年均增长8.5%。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8亿元、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8亿元,增长2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亿元,增长9%;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40641元,增长9.4%;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8592元,增长9.6%。

谯城名胜遍地,有“中原宝藏”花戏楼,有“地下长城”曹操运兵道、魏晋曹氏墓群等闻名遐尔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0余处,如华祖庵、道德中宫、汤成王墓、南京巷钱庄、白衣律院等;有自原始社会至东汉期间的文化遗址多处,如青风岭、东钓鱼台、牛屎孤堆、古梅伯园等;还有城区北关明清风格犹存、古貌依旧的36条老街、72条古巷。近年来,谯城着力实施重点文旅项目,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观音寺生态旅游文化园、古井田园综合体等加快推进。重点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现有省优秀旅游乡镇7个,省旅游示范村2个,3A以上景区3个。谯城区先后被评为“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胜地和美丽乡村旅游胜地”“2016中国十佳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

历史沿革:

夏末商初,商王汤于境内建都,称亳。

周初,境内始称焦,周武王封神农氏后裔于焦,置焦国。

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楚平王筑谯城改焦为谯,境内始称谯。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在当地置谯县,隶泗水郡。

西汉至东汉,名称未变。

东汉建武十八年(42),豫州刺史治于谯县。

建安末年置谯郡,治于谯县。

魏黄初二年(221)改谯为都。

晋称谯国,都谯县。

东晋咸康四年(338)晋于谯县侨置陈留郡小黄县,自此谯县又称小黄县。

北魏正始四年(507),置南兖州,治小黄县。

北周大象元年(579),因当地古为商汤都城,改南兖州为亳州。

隋大业三年(607),改小黄县为谯县,一直沿用至元朝。

明,洪武初,废谯县,城父县,并入亳州。

洪武六年(1373),改亳州为亳县,隶凤阳府颍州。

弘治九年(1496),改亳县为亳州,隶凤阳府。

清代,当地一直称亳州。

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

新中国成立后,称亳县。

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亳县,建立亳州市(县级)。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直管市。

1998年收归省直辖。

2000年6月组建地级亳州市,原亳州市整建制转化为谯城区。

2006年谯城区乡镇区划调整,区划调整后的谯城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

地名沿用至今。

谯城区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