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县基本资料

永修县介绍

地名由来:以境内的修水得名,寓“修水河畔,永蒙其利”之意。

2022年6月,永修县入选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位列第99。

2021年8月,国家商务部公布了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永修县名列其中。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永修县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永修县人口数量为31.64万人,位列九江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7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703位,位列江西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8位。

2020年3月,永修县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19年3月,永修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闽浙赣片区)。

2018年8月,永修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永修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南邻南昌市,东频鄱阳湖,西倚云居山,北与庐山市共青城市德安县宁县接壤,与都昌县水域相连,西与宜春市的靖安县,南与南昌市的安义县新建区等9县(市、区)交界。介于东经115°23′—116°12′,北纬28°53′—29°22′之间。全县总面积1947平方千米。

永修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呈梯级分布,南九公路(105国道)以西多为山地,主要有九岭山脉东端的云山和杨岭山等,最高峰海拔969米。京九铁路以东为河湖冲积平原,海拔在30米以下,中部沿南九公路两侧,丘陵交错。

永修县处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为湿润季风性气候,光热丰富,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全县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为1937.7小时,日平均5.3小时,日照率为44%;太阳总辐射量110.2千卡/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气温为16.9℃,1月份平均气温3.3℃,7月份平均气温29℃。年平均降雨量为1485.3毫米,雨量较集中于4—6月,全年无霜日平均为246余天。

永修县河流较多,可分为赣江、修河两大水系。赣江主流由新建区流入该县与修河会合,向北注入鄱阳湖,在县境内长约18千米;修河从柘林水库泄流后经原河道由西向东至吴城与赣江会合流入鄱阳湖,境内流长104千米。  

永修县天然湖泊较多,湖水较浅。主要有大协湖、同扒湖等35处。少量已垦成农田,多数已开发养鱼、种藕。

历史沿革:

商朝时,属艾候国。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艾归秦;二十六年(前221),艾属九江郡。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析艾置海昏县,属豫章郡,辖今永修、武宁、奉新、靖安、安义5县地。

县治今永修县吴城镇芦潭西北数华里;另有一说:海昏县于景帝三年(前154)置。

东汉称海昏侯国,仍属豫章郡;永元十六年(104)析海昏置建昌县;中平二年(185),又析海昏、建昌设新吴,永修2县(非今永修)。

三国时海昏属吴。

晋称海昏,属豫章郡。

南朝宋、齐、梁称建昌,属江州豫章郡。

隋开皇九年(589),并永修、豫宁、新吴、艾4县人建昌;大业元年(605),并府复设郡,建昌属豫章郡。

唐代建昌初属南昌州,不久废南昌州。

属洪州豫章郡;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地设新吴县;长安四年(704),析建昌地立武宁县。

五代时,建昌属洪州。

南唐昇元期间(937-942),析建昌、奉新、武宁3县地设靖安县。

宋开宝八年(975),建昌县属江南东路南康军。

元元贞元年(1295),升建昌为州,属南康路。

明洪武元年(1368),降州为县,属南康府;正德十三年(1518),析安义、南昌、卜邻、控鹤、依仁5乡48里设安义县,而建昌县只有12乡并市5坊,仅得86里。

清代,建昌属南康府;道光年间(1821-1850),乡和市坊统称为乡,芦潭镇更名芦镇乡。

县城内4坊合称市乡,共13乡;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县共辖86区。

1914年,更名永修。

1931年前,县政区基本沿袭清旧制。

1931年7月1日,改组区公所及乡镇。

1932年,属第二行政区,辖6区、29联保办事处、176保、1858甲。

1935年,属第一行政区。

1939年,属第十行政区。

1942年,属第九行政区。

1949年5月23日,属九江分区。

6月18日,县城由艾城迁至涂家埠。

1949年9月下旬,经中共江西省委批准,中共永修县委成立。

4月,中共永修县委、永修县人民政府将县城迁涂家埠。

同月,废除保甲制度。

1969年,马口公社所属罗亭、义坪、上坂3大队划属南昌市郊区

1983年,复归九江市管辖。

永修县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