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因辖区内“南山”得名。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蚌山区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蚌山区人口数量为17.1万人,位列蚌埠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7位,位列安徽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4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314位。
2020年6月,蚌山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淮南片区)。
2020年5月,蚌山区上榜安徽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名单,主导产业为乳业。
2016年2月,蚌山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1年5月,中国科协命名蚌山区这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蚌山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是蚌埠市的中心城区、老城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商贸中心。东临龙子湖,南接滁州市凤阳县,西与禹会区、高新区比邻,北与淮上区隔淮河相望,区内资源丰富、空间多样,既有繁华城区又有美丽乡村,既有河湖水系又有山林田园。下辖10个乡、街道、社区中心,分别是湖滨社区中心、淮河社区中心、黄庄街道、龙湖新村街道、青年街道、胜利街道、天桥街道、纬二路街道、雪华乡(宏业村街道)、燕山乡,13个行政村、62个社区。行政区划土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2021年常住人口约36万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蚌山是一个宜居宜游的魅力城区。区内交通便利,路网纵横交错,周边高铁、高速、港口环绕,可以快速便捷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环境优美生态优越,津浦大塘、小南山、虎山等公园含珠蕴玉,城市街巷宽敞现代,都市霓虹色彩斑斓。现有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嘉年华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江淮植物园、海上明珠、蓝莓庄园、海贝海洋乐园、热浪岛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其中蚌埠嘉年华是“全国文化创新工程”、皖北最大的文化旅游园区。
蚌山是一个宜业创新的活力城区。区内商业网点密布,淮河路、东海大道等城市商圈聚集效应逐步呈现,万达、银泰、吾悦等多家全国知名企业落户蚌山,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各类商业服务便捷,会计、咨询、设计、金融、证券、保险等机构齐全,拥有皖北唯一首批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未来将重点以电子商务、都市购物、现代交易平台等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重要的区域性商贸强区。
蚌山是一个文蕴厚重的文明城区。作为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主阵地,蚌山区是全省首届、全市首个“省级文明城区”。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传承项目“蚌山心意六合拳”、市级非遗传承项目“白玉微雕”等16个;有一批蚌埠老字号:国货路步行街、篾匠街、蚂虾街等街区老字号,雪园小吃部、老淮滨等饮食老字号,蚌山小学、回民小学等教育老字号;有一批文化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光彩玉器文化城、“全国十大古玩市场”——南山古玩玉器城蓬勃发展。向上向善文明蔚然成风,涌现出“中国好人”36人、“全国道德模范”1人。“融合通达,追求卓越”的蚌山精神,更成为全区人民的共鸣。
蚌山是一个惠民和谐的幸福城区。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四纵四横”路网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平安蚌山、法治蚌山扎实推进,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获评“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近年来,蚌山区以助力蚌埠市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实现“五个更加”为着眼点,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和蚌埠面向长三角、珠三角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按照“一体两翼”发展布局(以中部城区为主体,以淮河路老城区和南部新城为两翼),坚持三区联动(老城特色商贸文化体验区、东海大道—延安路中央商务区、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打造五大板块(高端商贸中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先行区、总部经济汇集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聚力攻坚矢志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历史沿革:
1947年设中山区。
1951年,改为中市区,为蚌埠最早形成的老市区。
1997年,为市政府驻地,是蚌埠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区。
1998年8月,将东市区的延安街道,西市区的朝阳路以东、涂山路以西区域(黄庄街道)划归中市区管辖。
2004年,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因辖区内南山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