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基本资料

勃利县介绍

地名由来: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勃利系满族剖阿里部名,意为弓,又说意为碗豆,可能因当地出产碗豆而名;又说设县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命名;或谓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勃利县人口数量为19.96万人,位列七台河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黑龙江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4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201位。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勃利县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勃利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东北抗日联军片区)。

2020年3月,勃利县获得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2019年8月,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名单出炉,勃利县榜上有名。

2018年8月,勃利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8年2月,勃利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勃利为满语,幸福、吉祥之意,1918年建县,是七台河市唯一一个管辖县,是国家第三批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国家农村创业创新试点地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七五”普法中期全国先进县、国家级中药材示范县、省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

全县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辖5镇5乡,133个行政村,11个国有林场,人口27.5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亿元,同比增长8.3%;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5亿元,同比增长5.4%;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3580元和17700元,同比分别增长9.8%和20%。县域内煤炭、石墨、黄金、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剩余储量3500万吨,石墨储量4.4亿吨。

全县耕地面积168万亩,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78.5万亩,无公害监测面积229万亩(含林业),“两品一标”认证总量33个。全县林地面积144万亩,林木总蓄积量79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5%;林下药用植物300余种,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2万余亩;有药食同源红松坚果林26.5万亩、蓝靛果3.2万亩。

勃利经济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户。区位优势明显,牡佳铁路、勃七铁路、201国道、G229国道、依七高速、同汪公路贯通全境,与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空港相邻,牡佳客运高铁建成后将全面融入省城“两小时经济圈”。县域旅游资源丰富,有乌斯浑河国家森林公园、吉兴湖等景区。

历史沿革:

勃利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1918年正式设置勃利县,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

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39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

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政府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

同年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

隶属合江专区;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

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11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名称沿用至今。

勃利县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