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洋镇基本资料

蛟洋镇介绍

地名由来:相传蛟洋原是崇山峻岭,因蛟龙作乱于山林间,顷刻山林混沌,变成汪洋大海,故名蛟洋。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蛟洋镇上榜。

2020年12月,福建省爱卫办命名蛟洋镇为福建省卫生乡镇。

蛟洋乡地处上杭县东北部,位于梅花山边缘,是通往新罗、连城、上杭三县(区)的结合部。全乡方圆22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8.4万亩,耕地2.51万亩,辖25个行政村,144个自然村,2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6万,除了两个自然村约300人是畲族居民外,其余人口均属汉族客家居民。平均海拔667米,平均气温摄氏17.1底,无霜期约26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680毫米。境内有风景峻丽的双髻山、建筑奇特的文昌阁、清代著名画家华岩的作画遗址,气候温和,水源充足,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蛟洋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苏区。1928年6月爆发了闽西“四大-”之一的蛟洋-,在上杭打响了工农武装起义的第一枪。1929年,0“闽西一大”在蛟洋文昌阁召开,毛泽东、谭震林、蔡协民、江华、曾志等同志出席并指导会议。

蛟洋乡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有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6000亩优质烤烟基地和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木材、毛竹储积量达800多万立方米。盛产桃、李、梨、柿、柑、奈等水果,此外还有状元豆、银杏、香菇、大红菇、早春茶等名优土特产。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锡、钠等,还有辉绿岩、花岗岩、钾长石、萤石、瓷土、稀土等。

华家华氏民居

华家华氏民居位于蛟洋镇华家村竹头背,由华学乾(号行一)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三列,砖木结构,开三十余间,门楼为石质牌坊,门额嵌“鸿圗献瑞”石质

华家华氏寅山祠

华家华氏寅山祠位于蛟洋镇华家村凹背,是清代著名画家华嵒之祖祠,明建文二年(1400)始建,明末毁,清顺治年间(1644-1661)重建,康熙年间(1662-1722)及1998年重修,原上厅

中共闽西“一大”会址(文昌阁)

上杭蛟洋文昌阁位于上杭县蛟洋村,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十九年,历时13年建成,为宝塔式土木楼阁建筑,是福建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结构,宝塔式的古建筑,塔高26.9米,主阁外观

苏康大夫第

苏康大夫第位于蛟洋镇苏康村新屋里5号,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苏康大夫第位于蛟洋镇苏康村新屋里5号,建于清光绪23年(1897),由时任从四品知府加五级荣立军功六品诰封通奉大夫,昭武都尉并

丘坊墩厚堂

丘坊墩厚堂位于蛟洋镇丘坊村官厅路12号,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占地2240平方米,属典型“九厅十八井”布局,平面呈船形,坐东北朝西南,外大门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拱背式封火墙,正门门楼

历史沿革:

宋、元、明及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属古田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民国初年,属第五区;民国初年至1935年属上杭县第三区;1927年土地革命即1930年在此设中共北三、北四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区农协等;1928年农历五月初八(即公历6月25日)在此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蛟洋暴动”;1929年7月在文昌阁召开了中共闽西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后,属上杭县第四区;1949年9月解放属古蛟区;1950年6月属第七区公所;1953年3月21日属第十三区公所;1954年分为华家、文都、中村、塘厦、蛟洋、苦竹6个乡;1958年10月公社化设上游公社;1959年改称蛟洋公社,同年设小公社,为蛟洋公社和华家公社,1960年设工委,蛟洋公社归古田工委辖,华家公社归白砂工委辖;1962年蛟洋公社从古田工委划出,华家公社从白砂工委划出;1965年3月蛟洋公社和华家公社合并称蛟洋公社(社址设在丘坊大队);1968年称蛟洋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蛟洋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蛟洋乡;2012年称蛟洋镇。

蛟洋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