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明代叫竹山下,清代叫赤岭下,清末民国初年因东北三角塘有大片湖洋田,故名。
2020年12月,福建省爱卫办命名湖洋镇为福建省卫生乡镇。
湖洋地处上杭西部,距县城9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全乡面积123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227个村民小组,6923户,30080人。这里资源丰富,人杰地足,民情朴实,是海内外实业者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湖洋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03毫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1629小时,平均气温19.3℃,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乡有耕地面积2.3万亩,山林面积16.7万亩。其中:竹林面积3万亩,毛竹储量350万株,年立竹量可达55万株。竹、木制品加工前景广阔。全乡山地综合开发前景喜人,速生工业用林基地--巨尾桉经济林2000亩,优质茶园2500亩,年产绿茶近30万斤,产量居全县前列。观音井万亩精品果园已初具规模,3000亩标准化杭梅、脐橙等精品果园已进入早产期。占地3平方公里的三角塘工业小区完成规划,已吸引外资兴建湖龙毛巾厂、铸(轧)钢厂、再生胶厂、编织袋厂等规模企业落户,实现小区年工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的有高岭土、瓷土、金和铜矿等,铁砂含量丰富,稀土矿品位居全县第一。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道205线穿越我乡四个行政村,是闽西、赣南通往广东梅州的主要通道,县道杭金公路、杭庄公路和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与205线国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程控电话通20个行政村。全乡以元丰电站为龙头的8家小电站装机容量达990千瓦,与35千伏变电站构成了完善的供电网络。湖洋、寨背大边贸市场异常活跃,是上杭西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2002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6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8元。
历史沿革:
明清属在城里;1929年土地革命时,属上杭县苏西一区;民国时(1936年),为第一区(信和区)的信和乡、信义乡;1949年解放后属第十一区(信和区);1956年分寨背、湖洋两个乡,同年8月~1958年5月,湖洋、附城两区合并为附城区;1958年10月公社化,寨背、湖洋两乡合并为湖洋人民公社,又称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体制划小,分湖洋公社和寨背公社;1965年社教运动后湖洋公社和寨背公社合并为湖洋公社;1968年称湖洋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湖洋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湖洋乡;2013年称湖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