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1913年密山府改设密山县,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境内蜂蜜山(蜂蜜山子)而名,改蜜为密;相传百年前此山森林茂密野蜂成群,岩峦上蜂蜜流淌,故称蜂蜜山。
2022年2月,教育部认定并命名密山市为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2022年1月,密山市被命名为2021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1年11月,密山市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密山市人口数量为33.91万人,位列鸡西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黑龙江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5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593位。
2020年6月,密山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东北抗日联军片区)。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密山市榜上有名。
2019年8月,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名单出炉,密山市榜上有名。
密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美丽的兴凯湖畔,因境内蜂蜜山而得名。下辖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总面积7731平方公里,总人口40.9万,是以绿色食品加工业、外贸进出口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口岸城市。
密山人文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885年清政府设治放荒,1939年日伪在密山设立东安省,1946年三五九旅解放密山,设立东安地委、东安市政府,1988年撤县建市。曾是我国军事工业的重要基地,是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和第一支装甲兵部队的诞生地,是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站,是鼓舞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北大荒精神发祥地,曾在密山战斗过的将军、副部长级以上干部70多人。
密山生态环境优良。地貌分布为“三山二水五分田”,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全国自然生态环境最好的县(市)之一。域内湖、河、库、泡、泽星罗棋布,有可供利用水资源3亿多立方米。耕地面积270万亩,主产水稻、大豆、玉米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是黑龙江省农业强县之一。有林地面积10.4万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7.4万公顷,林业总蓄积668.6万立方米。
密山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墨、钾长石、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钛铁、铀、金、铝、锌等10多种高品位矿产资源分布全市。是全国100个产煤大县之一,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5亿吨。钾长石储量约1.6亿吨,石墨储量约2.5亿吨,大理石储量5.4亿立方米,钛铁储量约8亿吨,球粘土储量2.03亿吨。
密山旅游资源独特。境内兴凯湖是中俄界湖,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其中中方面积1190平方公里,是黑龙江省重要旅游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已形成以兴凯湖为核心,以蜂蜜山、北大荒书法长廊、口岸界河国门、荷香园、铁西森林公园、莲花旅游区、航博馆为骨干,以山水生态游、农家休闲游、红色纪念游、异国风情游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发展格局。
密山区位优势突出。密山拥有国家一类客货两用陆路口岸,年过货能力50万吨,出入境旅客30万人次以上。俄对应口岸卡缅雷博洛夫有公路与俄内地相连,有铁路连接西伯利亚干线,辐射四市七区,经纳霍德卡、海参崴可开展国际联运,是黑龙江省理想的出海通道。
密山区域经济繁荣。境内有农垦牡丹江分局及其所辖5个国营农场,耕地面积196万亩,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集团和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密山与农垦初步形成了产业共育、园区共抓、基础共建、社会共兴的发展格局。裴德镇与双峰农场共建小城镇被列为全省试点,双峰农场裴德镇正式挂牌成立。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设密山府,属吉林省管辖。
民国二年(1913)改密山县,隶属东北路道。
1934年归滨江省管辖。
1914年6月,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隶属依兰道。
1929年2月,裁撤道区,改由吉林省直辖,时为三等县。
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
1937年7月,归牡丹江省管辖。
1939年6月归东安省管辖。
1943年10月后,隶属于东满总省和东安省。
1945年5月,撤销东满总省,原牡丹江省和原东安省合并,新设东满省,改隶东满省管辖,同时密山县公署迁至东安省公署址,同年11月属合江省管辖。
1946年4月,属绥宁省管辖,同年6月划回合江省,隶属新设立的东安新区。
1947年属牡丹江省管辖。
1948年属合江省管辖,。
1949年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属牡丹江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归牡丹江市管辖,1988年设密山市(县级),1992年改由鸡西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