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村,地处兴平市北部半塬区,位于市区东北2公里处。东临庄头村,南接窑头村,东南方与高店村相连,东北与马干村毗邻。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辖6个村民小组,614户,总人口2368人,耕地约2280亩,粮食种植面积1950亩。
(村名来历)相传该村因建于北莽山下的寺庙之南,得名寺下。辖3个自然村,东堡子、西堡子、张家。民国期间寺下更名为时下(关中方言中“寺”与“时”发音相同)。
时下村村庙原有太上老君、如来、孔子、万里圣母、九千圣母、王婆塑像。王婆原为川良寨人,后嫁到时下村,丈夫去世后守庙并为乡亲看病,也曾用心理疗法为好多人治病,远近闻名,去世后周围人为其塑像,并立会为农历7月30日。
(经济发展)陕西人爱吃面,扯面、棍棍面、手擀面、长面、挂面等,花样繁多,味道可口。在这香喷喷的面条中,挂面,堪称一绝,尤其是时下村的手工挂面更是著称关中,据传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个村的手工挂面,有的地方称之为“龙须面”,原为宫廷御用的一种面食,可见其身份尊贵。在兴平用挂面做成“浇汤面”招待客人是一种很高的礼仪,筵席上可以没有鸡鸭鱼肉,不能没有“浇汤面”。每逢谁家有媳妇坐月子了,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想法设法备几把上好的挂面去看望。恋爱中的小伙子第一次登门拜访心上人的父母,如果能吃上一碗鸡蛋挂面,便会喜出望外。
时下村做挂面的把式有好几百人,进入隆冬时节,若遇天气晴朗,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千丝万缕、细若游丝、洁白无瑕的挂面。
时下挂面以做工精良、粗细均匀、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而深受城乡居民喜爱。兴平十万劳务大军回乡探亲,定要吃上一碗柔软香滑的挂面,临走时,也要带上一箱长长的挂面。目前,时下挂面热销兴平,誉满关中,远销省外,已经成为关中地区极具开发价值的品牌。
挂面为时下村的传统产业,每年加工手工挂面10万公斤以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专业村。挂面加工户由2005年的200户发展到2009年的430户。特别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及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就时下挂面加工工艺流程进行了专题采访和宣传后,进一步提升了时下村手工挂面的知名度,挂面销售供不应求。总产值由2005年的9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600万元。2009年,人均收入5740元,挂面加工销售人均收入4020元,占总收入的70.1%。手工挂面生产已成为该村的一项主导产业。
时下村人自古就有吃浇汤面的习惯,但在过去只有在结婚丧葬的重大日子、过年以及接待贵客时才能吃到。
浇汤面以摊鸡蛋饼臊子汤为主,讲究用小碗吃,先将盘子里的挂面挑一小团放入碗里,浇一勺滚热的臊子汤温一遍,再将汤倒入大汤锅里,留下碗里的面。这样反复浇几遍,面里已沁满了汤的浓香与煎热,最后盛满汤享用。浇汤面又被称为“涎水面”,是因为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缺水而且汤里味重料足,本着节约的原则,每人吃完面后碗里的汤不喝更不能倒掉,而是重新倒回大锅里煮沸,大伙共品一锅汤。如今农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从卫生角度考虑,吃过的汤已经不回锅了,但“涎水面”的名字和典故却传了下来。
(名人简介)时下村名人:
姚丹峰:曾任靖国军副师长,南阳守备司令,1941年,自筹资金筹办丹峰中学(今茂陵中学),解放后任陕西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