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兴胜村,意为兴旺、胜利之意。
【兴胜村】建制村,位于镇政府南6.5千米处,其地势为周围起伏不大的缓坡地。辖6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303亩。
〔兴胜〕自然屯,曾用名马圈子,村驻地,位于镇政府南6.5千米处。地势东为岗地,西北为平地,南为洼地,中有沟。清朝嘉庆年间这里就有蒙古族人居住,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由于马匹太多,夜间为防止马匹走失以及野兽的侵扰,在此地用土坯建了个大马圈,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叫这里马圈子。后来从山东及河北陆续有刘姓、车姓、王姓等迁到此地,人口逐渐增多。解放后,这里叫马圈子大队,1984年,取消生产大队改设村,人们嫌马圈子其名不雅,申请改为兴胜村,意为兴旺、胜利之意。
区域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03亩。
〔一棵树〕自然屯,位于村西北1.5千米处,地势北部东部为缓平地,南西低平。在清同治年间,有宋姓、王姓从山东省高唐县宋家庄迁于此开荒占草,尔后清光绪年间又有于姓、刘姓迁此居住。因屯中有棵大榆树很神奇,非常粗大,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起来,一砍会流出红色像血一样的液体,故取名一棵树。区域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00亩。
〔魏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3.2千米处,其地势北部为缓坡地,南为低平,东为缓坡,西为河流,常年流水。清光绪六年,有魏姓从山东省滨州府魏家庄迁来,在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而得名。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50亩。
〔姜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处,地势后高,为岗地,前低平,东西为缓平地。清同治年间有姜姓的在此地搭建窝棚,用来招佃放荒之用,首占此地,故而称之为姜家窝堡。后有李姓、赵姓、高姓从山东迁于此。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90亩。
〔戚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南1.5千米处,地势西部为缓坡地,东南北为低平地。清同治末年1874年有戚姓从直隶天津府盐山县戚家庄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而得名。而后与另户戚姓认为一家子,由开原大榆屯赴奔而来,从此戚氏家族发展甚旺,成为大户,至今仍以戚姓为主。区域面积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60亩。
〔新城堡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南2.5千米处,其地势西高东低,南临康平卧龙湖,北为高缓平地。清光绪年间由河南新城县新城庄孙姓、李姓来此开荒耕种,在此搭建窝堡,因怀念老家,故把此地取名新城窝堡。后有赵姓迁入,人口逐渐增加。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