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此地以前为市集且斯姓人家较多。
-市镇因烧制陶器“窑林”旧称演绎而名,于明代末年建制,是松滋最早的建制镇。地处湘鄂边界,枕武陵余脉,连两省三县,物华天宝,山川锦绣,是湖北荆州的南大门,版图面积126.3平方公里,4.7万人口,5.1万亩耕地。是荆楚大地上的“粮食大镇、经济强镇、边贸重镇”。
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国古人类文明的遗址--桂花树遗址与-市隔河相望,全国唯一佛道合一的宗教圣地--台山古刹香火千年不绝。丰富的农业资源。全镇形成了以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水果、优质三元杂交猪和家禽为主体的五大支柱产业。年产各类优质稻35000吨,“双低”油菜籽4000吨,柑桔、橙、柚等优质水果9779吨,生猪养殖量10万头,家禽饲养量150万只。良好的工业基础。通过实施工业兴镇,大力招商引资,建成柑桔包装打蜡生产线、聚丰米业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高附加值、少污染的化工企业香龙化工落户,四川奇能集团即将在我镇开发岩盐资源。全镇初步形成了以建材、盐化工、家电家俱经营、陶器为主体的四大特色产业。
便利的交通区位。连接318和207国道的省道红东公路纵贯全境,并与荆常高速公路对接,与枝柳铁路上的国家级松滋火车站也仅咫尺之遥。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
碧水青山的-市,我们热忱的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衷心祝愿您在-市这片宏伟蓝图上映照出一束束璀灿的光辉。
历史沿革:
相传很早以前,此地由刘、斯二姓经营栈房、茶馆、饭馆、杂货等店铺,人称“斯刘二场”。
后因刘姓衰败,斯姓生意兴隆,故改为斯家场。
三国时,蜀国名将关云长在此操练兵马,留“系马山”、“马鞍石”等多处古迹。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斯家场有塘兵驻守(参见《松滋县志》同治本)。
清著名诗人谢元淮在诗中曰:“斯家场下水东流,一带平原景最幽。
路让车驮轻避重,进山先进土门头。”宣统年间(公元1909——1911年),县内地方驿在此设站。
县道、乡道四通八达。
民国十八年,属第六区,参政乡。
1949年属第五区。
1955年有6个乡。
1958年分属钢铁、花园两个公社。
1970年设立斯家场公社,属王家桥区。
1975年撤区并社,斯家场公社与刘家场区的双合公社合并为斯家场公社。
1984年改为斯家场区,辖黄岭、杨家溶、诰赐山、赶子幽4个乡。
1987年撤区并乡,原斯家场区的黄岭乡、杨家溶乡、赶子幽乡合并,设立县辖斯家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