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界首镇因位处茶陵与安仁两县交界的大集镇——界首坪而得名。
界首镇位于茶陵县西南边界,俗称“西乡”,也称“桥塘乡”。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海拔为351.617米最低海拔114.914米,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总面积为84平方公里。界首是茶陵县边贸重镇,株洲市西南门户,320省道和界月公路连接106国道穿境而过,并成为茶陵至广东沿海地的交通要道。镇政府距县城24公里,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
2010年底全镇辖18个村委会及1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9008人。其有7572户,其中农业户6713户;人口27465人;非农业户859户;人口1543人;党员809.总耕地面积26088亩;其中水田24093亩,旱土1995亩,山林面积69905.6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并形成粮食、生猪、烟草、食用菌四大支柱产业,成为茶陵西南边界的农业大镇。
境内东北多丘陵山地,西南为低矮小山及平川,属罗霄山脉之尾端。其主峰“朱岭坳”由东向西南走向,延伸至大新村“江东仙”逐步平缓。随着三脉走向形成两条自然水系小溪流,穿境汇集于界市罗家湾双江口。
全镇为“七分半山半分水,二分田园加庄园”的格局,土壤结构分为两大类型,以红页岩风化而成的红壤粘土占三分之二,紫页岩凤化而成的砂质土壤占三分之一,地下无矿藏。镇内属副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温度偏高,全年雨量不足造成森林覆盖率较低,属茶陵严重干旱区,日照时数较多,暑热期长,严寒期短,春温多变,春夏雨量较多秋冬多干旱,而且冬季气温明显比历年逐步升高。雨雪冰冻很少年份出现。
界首是一个农业大镇。境内自然条件差,先天不足,但界首人民素有勤劳朴实,敢于开拓的精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界首人民以肩挑锄挖,用三年时间修建了“引高山之水,灌万倾农田”的仙下水库和茶安灌渠,改变了界首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界首农业生产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农民素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菜、芝麻、大豆、红薯、花生、棉花、高粱、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境内林地资源虽不丰富,但通过退耕还林,带动了山乡巨变。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50%以上,松杉,楠竹较为多见,樟、柏、枫、粟等林间杂、灌木林漫山遍野。特别是朱岭、莲荷、上联、花甲、镜岭等村的油茶林发展很快。林地的覆盖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逐步促进了生态平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镇逐步形成以粮食、烤烟、食用菌、牲猪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通过封山育林将朱岭、莲荷、上联、镜岭等村列为万亩油茶林基地,成为镇内新的支柱产业开发项目。
2010年,全镇牲猪出栏5.32万头,比2000年增长40%,畜牧业收入1320万元占农业收入的14.89%;食用菌种养大户58家,种养面积560亩,安置富余劳动力1300多人,年产量2000余吨,创收1200万元,占农业收入总产值13.54%;年产烟叶7572担,完成产值700万元,实现烟叶税收1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8%,粮食年产量24260吨,亩产1008公斤,总产值364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1.13%,2010年,界首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农业总产值886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367万元,财政税收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3年的573元上升至3692元。
界首是一个边贸重镇。界首镇与郴州市安仁县的安平镇、牌楼乡,毗邻,唇齿相依,有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后,界首城镇建设被省、市、县高度重视,曾列为湖南省“八大名集古墟”之一,界首市场始建于元初年间,驰名省内外,历为茶、安、永、耒等客商云集之地,境内农副产品重要交易市场。早在解放前,就在外籍五大名商落户界首经商。自1993年至2000年,全镇修建乡道总长78.6公里,小型公路桥梁8座。水泥硬化村道8条,总长19公里,总投资304万元,形成以县、镇公路为组带、连接村组的公路交通网络。2004年,自筹资金103万无了,市、县财政拨款450万元,启动了全长18.63公里的“界月”公路路基升级改造工程、路面水泥硬工程,使106国道和320省道在界首境内全线通。2005~2010年,界首紧紧围绕“边贸重镇、名集古墟”的发展目标,和“扩规模,提品位,聚人气,创商机”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起点规划,投入20条万元聘请广东省建筑艺术设计院对城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工业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木材加工及家俱市场,建材市场,逐步形成以文化路,商业街,一纵一横的商贸服务区。实行高标准建设,按照“城市基础20年不落后,50年不遗憾”建设标准,投入4500余万元,用于饮水,排污,供电,交通,美化,亮化,绿化等市场项目建设。一期工程投入500万余元改造商贸中心。先后以610万元出让哑子塘宗地,1120万元让粮站宗地,647万元出让界市村6组龙里宗地24亩,通过五年的努力,三条新型商贸街道拔地而起,建成为“两纵两横”的街道网络,新增门面216个,股份制大型超市2个,综合农贸市场,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拥有摊位450多个,停车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可停来往车辆200多辆,380万元,铺设街道彩色釉面砖600米,投资10万元,完成街道电网改造,架设路灯68盏,实行输电线路及电信网络有线网络,有线电视线路三线入地,新修下水道1200多米,投资400万余元从20公里以外的枣市海潭引来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解决居民用水问题,由于城建稳步推进,市场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由1980年60余户发展至2010年的552户,从业人员986人,注册资金1856万元,营业额升至4128万元;长途客运卧舖运输户10余户,中班客运移居界首经营,开往县市省外的流通货运车辆居县内之最,镇政府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城管中队,市场秩序井然,全面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对街道及周边,进行清扫拖运垃圾处理,并配套建起了污水处理场等设施,营造了一个清洁、优美的城镇新风貌。
界首是一个工业新镇。界首人民曾因地下资源贫乏而苦恼,改革开放后,利用境内山地诸多的红页岩和陶土优势,办起了机制砖厂、青瓦厂,为界首的经济发展闯开了一条新路子,招商引资引进贵派电器有限公司和广东老板共投资1500万元,落户县金星工业园购地20亩,新上日光灯支架生产线项目,引进陈柏发投资110万元在仓下村开办治炼厂,引时宜黄永绿投资100万元,兴办针织厂,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20条人。2000年以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大转移至广东,上海,江浙等沿海地区务工经商,据初步统计,近年全镇约有8000多人外去务工从业,占全镇总劳动力的60%以上,人均年纯收入8万元。其中部分人员成为中小企业家,少数人通过打工学了技术返回内地办厂。
界首是一个人文古镇。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1981年经湖南省文物管理局及市、县联合文物普查队在境内火星村“独岭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系迄今发现的长江以南最南端的大溪文化遗址,并在火星村八组坟边岭发现商周文化遗址。
据界首姓氏族谱记载,界首人全属汉族。大都由江西省的泰和、永兴、遂州和福建省的漳洲等地迁入。界首人的祖辈年复一年,世代繁衍散居在每一个自然村落,界首姓氏人口主要有谭、陈、尹、彭、刘、张、罗、李等30多个,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镇总人口为29008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计580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计1392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计5801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12%,计3480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3650人。
界首地处茶安边界,大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志士在此活动频繁,是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革命圣地,曾有花甲村的谭醒,谭劲琛,谭树德等多位仁人志士,发起组织“横展社”湖南游击队长陈梅连带领游击队在朱岭村的“朱岭仙”进行游击活动,多次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战,多数革命志士牺牲于此。其中界首籍就有51名革命烈士献身,抗美援朝中有4位烈士捐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1人牺牲,界首地形险要,扼西南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南北制高点筑有炮台2座,为抗击日寇留下丰功伟绩。
界首是民间文化艺术创作之乡。曾为茶安两县的湘剧团领班人罗善四就是界市村人,出任湘剧团团长,擅长民间管弦乐器,演奏技艺高超,培育一批高徒,多次出席省、市、县艺术表演,多次夺冠。
界首一直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白沙书院”曾走出了诸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艺术才子,名声远扬。其中佼佼者有清同治十年(1868)进士、户部主事苏大治,清光六年(1880)榜眼、翰林院编修曹诒孙,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两广总都谭钟麟,请举人段愚隆等,皆出自名儒谭滋甲门下,曾任台湾海军陆战队中将司令谭长青(镜岭村人)等,亦从白沙书院走出来的,界首中学培育的学子也是桃李满天下,其中留美博士陈志武,陈志斌,陈小毛等党政要员刘朱生,陈坤等都是当精英。
独岭坳遗址
独岭坳遗址位于茶陵县栆市乡虎形村9组与界首镇火星村8组、对江村2组的交接地带,东北距茶陵县城20公里,东南距炎帝陵50公里。遗址面积有2000余平方米。独坳岭周围是一块较为开阔的山间平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