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菉街道基本资料

梅菉街道介绍

地名由来:梅菉街道因据《梅菉志》载:"本梅姓、陆姓创始,故曰梅陆圩。亦曰梅禄、梅绿、梅菉,又更菉为麓。"这是其一。又据传,此地古为江心岛,在唐代已有太平、龙滘、铺脚三圩,明嘉靖至天启年间三圩合并,知府梅良道在岛内遍种梅花,并含有梅姓食朝禄之意,将合并的三圩改为"梅菉圩",后变"禄"为"菉",是辖区,故名。

梅菉街道位于东经11°46′,北纬21°26′,地处鉴江下游东岸,鉴江、袂花江、梅江、三叉江汇合处,吴川市区东南部,东与博铺镇相连,南与大山江街道毗邻,西与振文镇隔江相望,北与长岐镇接通。全街道总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18个社区,93个居民小组,701条街道,户籍人口137548人。

经济总量

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按照“工商并举”的发展总思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蛋糕”越做越大。2012年,全街道工企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0%。社保基金入库16606万元,比去年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额4.83亿元,增长47.8%。

税收收入

通过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扩大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堵塞税收漏洞,扩大税收收入。2012年镇级体制税收征收9066万元(其中国税3083万元,地税5983万元),镇级财政一般预算入库2004万元(其中国税435万元,地税1569万元)。

农业发展

2012年,全街道完成农业产值4879.4万元,比去年增长7.4%。

工业发展

扶持传统特色工业,积极有效地推进民营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工业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2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亿,同比增长50%。

第三产业

辖区内商品流通活跃,市场兴旺繁荣。商贸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新增住宿餐饮限额以上企业吴川市金汇实业有限公司,辖区注册法人企业814家,其中新增74家;个体工商户5429家,其中新增859家。

维稳综治

2012年,街道职能部门共调处各种民事纠纷480宗,调处成功465宗,在“百日防护期”期间没有发生进京、到省、市非正常-,全年也没有发生群体-件。街道加大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年辖区内共查处治安案件569起,侦破刑事案件284宗,刑事拘留84人,批捕63人,打掉-摩托车团伙10个,强制戒毒59人,有效地保证了辖区的发展环境保持稳定和谐。2012年,我街道深入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总投入经费13多万元,出动人员600多人次,打击了13宗欺行霸市案件,团伙3个;查处治安案件40宗、制假售假223宗,罚没共58.43万元;查处商业贿赂3宗,保护伞2个,实现了治安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三个好转”。

政务公开

我们以行政权力为重点,以政务公开为原则,以电子政务为载体,完善街道政务大厅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务大厅设立LED显示屏、触摸查询机、办事指南等,简化程序,方便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又通过规范政务公开栏,公开全街道党政领导、干部职务职责,当年工作部署、去年办事结果及各项办事程序并定期更新有关内容,保证了机关各部门工作的民主与透明度,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增强了群众参政议政意识,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促进了社区的发展。

党建工作

我街道高度重视并自觉承担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设立了街道-表工作室,先后接待来访党员群众350多人次,为党员群众办好事实事100多件。2012年,街道共发展党员36名,提拔中层干部1人,其中中层正职1人。同时街道认真开展“信息促廉”活动及“村务e路通”工作,严格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制度,通过全面清理农村“三资”,强化“三资”日常管理,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到位。2012年,在吴川市机关作风整治年活动中,我街道通过网络问政、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公开投诉电话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深入剖析,在“衙门作风”、“庸懒散软”、“办事拖拉”等三方面共查出6个问题,并制定6条整改措施;又通过建设廉政饭堂、组织干部职工早上出操等措施,提升了干部队伍形象,提高了行政效能。

计生工作

街道计生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通过强化普法宣传,改善服务环境,突出以人为本,严走法律程序等手段,着力打造成“文化计生”、“阳光计生”、“诚信计生”和“和谐计生”,巩固了湛江市“一类”管理镇街的地位。又通过在计生服务大楼一楼增设计生政务大厅,使计生办事程序更加公开透明,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二楼按“六统一”标准建设计生服务所,为育龄群众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先进高效的服务管理水平吸引了来自湛江、茂名等多个地区的计生系统过来参观学习。2012年度全街道总出生人口1667人,出生率12.06‰,出生性别比117.91。全年完成手术1137例,其中结扎214例,上环节育措施909例。

殡改工作

2012年,市下达我街道殡葬火化任务686具,完成478具,较上年增长16.9%,完成率69.68%,火化率排在全市中上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

梅菉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梅岭社区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先进社区”;梅岭飘色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优秀奖、银奖、金奖和湛江市第十一届文化艺术精品一等奖,连续六次应邀参加香港回归周年庆典巡演,并将应邀出席2014年新加坡妆艺大巡游。

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市政府开展蓬吴线建设、滨江路拆迁工程;隔海河整治、同德城二期改造等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通过上级扶持和居民集资等途径,投入资金近63万元,铺设了坡心岭、塥塘一街、祖庙五巷、何屋底新村、黄竹尾村等硬底化道路共1.3公里。

民政保障工作

全年投入20多万元,通过开发集体项目、智力扶贫、劳动力转移、赠送生产工具资料等方式,完成红新村25户贫困户脱贫任务,红新村养猪场项目正常运作。开展各项帮扶活动,按时发放救济、优抚、补助款项和物品,全年共帮扶最低生活保障线375户572人,“五保”老人、孤儿供养74户60人,临时救济216多户,危房改造10户,安置残疾人就业16人;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减免书杂费40万元。

文化教育

2012年是我街道创建省教育强镇攻坚年。我街道采取撤销、合并、扩建等措施,先后把14所小学撤并为6所,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按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投入资金11381万元,用于校舍改建、扩建和维修项目;落实防流控辍责任,共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减免书杂费40万元,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96.5%。同时,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18个社区全部建起了社区文化室。

城乡清洁工程

继续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投入资金8.5万元,用于街道责任路段和6米以下路段和农贸市场的卫生治理。

居民保险工作

年内参加城乡居民社保居民19292人,城乡居民医保居民89121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94686份,9个农业居委会的农村群众购买房屋保险247户,超额完成市委市府下达的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创建工作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立了领导小组,通过制定《梅菉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创建工作安案》,明确目标任务,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分类指导、监督、检查。我街道档案室现有专用库房一间,办公室一间,铁皮档案柜10组、目录柜1组,共有档案三类8种共1107卷。

武装工作

全年街道报名应征青年共83名,为部队输送合格兵源42人。民兵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共有民兵1863人,民兵营“四个基本”建设全部达标,民兵整组、民兵预备役训练均100%完成任务。

其他

工会、共青团、妇联、老干、宣传、农业统计、生猪屠宰管理、劳动技能培训等工作顺利开展,取得较好成绩。街道妇联在妇女维权、关爱困境儿童、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创建“妇女之家”等工作中成绩显著。

历史沿革:

清乾隆元年(1736年),高州府设捕通判署于梅菉,称梅菉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茂名县第五区。

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为梅菉市政筹备处。

划为独立市,下设康宁、义平、同德诸镇。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梅菉市政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梅菉市管理局,隶属省民政厅。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梅茂县治。

1950年4月,设为高雷区梅茂县梅菉镇政府。

1952年,为吴梅县治。

1953年,为吴川县治。

1958年9月,梅菉镇划为公社。

1961年,复吴川县治,仍镇制。

1964年,梅菉公社改为梅菉镇。

1973年,加入红新大队(老巴山)。

1979年,梅菉镇管辖的博铺镇划出设府城公社。

1981年2月,撤销梅菉镇革委会,成立梅菉镇人民政府。

1995年,吴川市撤县建市,梅菉镇改为梅菉街道。

梅菉街道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