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镇基本资料

漠沙镇介绍

地名由来:古名摩沙勒。清初改称磨沙。磨为傣语“盐沙”之意,后讹为漠沙。

2021年3月,漠沙镇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2014年7月,农业部认定漠沙镇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漠沙苦瓜)。

漠沙镇位于新平县西南部,地处哀牢山东麓,红河中上游,处于东经101°35.5′—101°54.8′,北纬23°43.4′—23°58.8′之间。东与平甸乡和扬武镇接壤,南与元江县的东峨镇连接,西与建兴乡和平掌乡相邻,北与戛洒镇和新化乡毗邻。镇政府驻地托竜街距昆明市243千米,距新平县城64千米,省道218线、新漠公路、元漠公路及新三公路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全镇土地面积684平方千米。镇域内既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又有500米以下的低海拔河谷热坝。受海拔高差影响,呈明显立体气侯,坝区温暖湿润,半山云雾缭绕,山头寒气袭人,自古便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漠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盛产水稻、玉米、甘蔗、苦瓜、荔枝、西瓜、香蕉、芒果等粮经作物,苦瓜、荔枝、西瓜、西尼红糖等特色农产品远销省内外。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镇总人口46605人,其中男23822人,女22783人;少数民族人口41669人,占总人口的89.4%。人口自然增长率5.51‰。乡村从业人员数29570人。

行政区划2017年末,全镇辖西尼、双河、坡头、峨德、平安、胜利、和平、仁和、黎明、鱼塘、团结、关圣、曼线、曼蚌、小坝多15个村委会和龙河、曼竜、曼勒3个社区,284个村民小组,303个自然村。

经济概貌201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2.26亿元,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亿元,增6.7%;第二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增18.9%;第三产业增加值5.97亿元,增14.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69万元,减36%;一般预算支出7829.88万元,增2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增23.7%;农村经济总收入8.5亿元,比上年增16.2%;农民人均所得14246元,比上年增15%。

历史沿革:

漠沙镇在宋大理国时,为马笼(龙)部地,隶属威楚府(今楚雄)。

元朝,元宪宗时(公元1251-1259年)立为二千户所,隶属宁州(今华宁)万户府,后改二千户所为马龙、他郎(今新化)二甸,为马龙甸地,改属元江万户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马龙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新化)置司,为司辖地,属元江府。

明朝,明洪武初改为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司治仍于新化),为司辖地,直属云南布政司;明洪治八年(公元1495年),废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改置新化州,为州辖地,改属临安府(今建水)。

清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裁新化州入新平,为县辖地,属临安府;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今黎明村瓦白果村民小组还设过世袭土千总,关圣村他旦村民小组(原址)设过土把总;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划为南区

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933-1935年)称为第三区,民国二十五至三十七年(公元1936-1948年)改为漠沙乡、振武乡。

1949年9月,南区成立区乡政府。

1950年11月,南区改为第四区,辖区未变。

1958年12月,四区划为两个人民公社。

1959年2月,第一第二人民社会合并为漠沙人民公社。

1960年9月,漠沙公社改为漠沙农场。

1961年5月,农场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区改为大队,调整为两个公社。

1962年,漠沙、曼蚌公社合并为第四区,大队改称小公社。

1968年5月,成立区革委会。

1970年3月,区改为人民公社革委会,小公社改为大队革委会。

1983年冬至1984年初,区乡体制改革后,改漠沙公社为漠沙区。

1987年,漠沙区改为漠沙乡。

1996年9月,漠沙区改为漠沙镇。

漠沙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