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宝村历史沿革
灵宝村在1945年前原称为狮宝山。据老人们讲,灵宝村原六组姚家湾处有一山,村民在这座山上修了一座庙宇。因为来此求神还愿的人都说此庙的菩萨很灵,长此以往,这庙的名声大噪。这样,就有了“狮宝山”之灵气,“灵宝”的得名也由此而来。
解放前,灵宝村长期遭受着深重的灾难,灵宝上下的高家湾、徐家湾被人称为“杀人湾”,山野中人烟稀少,土匪豺狼活动猖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此地为敌伪军前战后方的屯兵之地,人民经常遭受烧、杀、抢、0,为此,不少人迁徙深山或逃荒外流。1949年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宜昌,灵宝村人民此时才得以解放,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幸福道路。
在历史上,该村隶属关系多次变迁。1949年前,此处属伪国民政府所辖宜昌县高前乡第九保,同时分别在伪保长赵动成、廖海轩、杨金成、马民生及伪乡民代表杨古成的组织和领导灵宝的工作,目前这些人都已去世。解放后互助组时期(1952年)始称宜昌县土门公社灵宝大队;1982年撤社为乡,该村为宜昌县龙泉区土门乡灵宝村;1984年7月1日灵宝村由县区划入宜昌市伍家乡,村下设九个村民小组(包括移民)、2个农场和一个林场。在当时,村委会设在中心地带即四村民小组所辖的杨家湾,后改设在一、九组交界之地(即现在的村委会)。
二、人口状况
全村有326户,人口1152人。其中:男性651人,占总人口的51%,女性501人,占总人口的44%;18岁-35岁的850人,占总人口的73%,35-60岁的250人,占总人口的22%,60岁以上的52人,占总人口的4%;全村总劳动力565人,占总人口的49%,其中男劳动力315人,女劳动力250人。而这些劳动力中,务农的485人,占总劳动力的86%,外出务工者有80人,占总劳动力的14%,从事文教卫生、运输及技术工作人员188人,占总人口的15%。人口中现在校学生98人,其中小学的62人,中学36人,成人中具有高中(中专150人)文化程度的765人,占总人口的55%;初中文化720人,占总人口的57.7%,小学431人,占总人口的34.6%,经扫盲脱盲的11人,这些人文化程度较低。
三、土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布局
灵宝村土地、山林、水产资源丰富,全村内现有耕作面积1727亩,其中可耕地1040亩,现在已分别种植柑橘、蔬菜和粮食,新开发河滩、荒坡地537亩,梯田150亩,主要种植柑橘、板栗、桃、柚、粮。境内先后修建的清滩湾、廖家湾、潘家湾三座水库,可容水量26.5万立方米,既可灌溉600亩水旱粮田,又适用于多层鱼类生长。该村进几年来引进项目有:化纤养殖场、梦天湖养殖场、天湖风景区度假村、新洋丰渣厂等,同时该村完成植树造林工程800亩,投资达11万多元。村内面积广阔,农业发展潜力较大。
灵宝村境内的众多山丘上,常年盛产竹笋、黄姜、松菇等山林产品。山丘石堆草丛中生长的“金头”、“红头”蜈蚣药用价值高,远近驰名,是灵宝村一大特产。
该村自1984年转入市郊后,产业结构逐渐由“以粮为纲”转变为“以柑橘为龙头,粮油自给,菜、猪、鱼配套经营的多种经济生产布局。全村现有柑橘5万株,桃、柚3000株,粮食种植面积238亩,鱼池130亩。庭院和果园套种瓜、菜产量可达300吨。该村在巩固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的同时,根据村情实际,确定本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五抓三带两促”,即:抓果带瓜、抓粮带菜、抓猪带鱼、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农业生产配套经营,抓集体经济发展促庭院经济增长。该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办了预制厂、柑橘种植场、杉树林基地,板栗基地等村办企业已形成了规模经营。该村在社教中,建起了农技生资服务站、科技文
化站,全村培训技术员9名,平均每组拥有一名柑橘技术员,全村设抽水站8个计装机容量173千瓦。特别是在1988年灵宝村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全村损失达80多万元,给灵宝村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村投资30多万元修筑后河长渠3000米,从而解决了原一、二、三、九组计600亩良田的旱涝保收。在2001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村民种田不再交一分钱,灵宝村的广大村民广泛增收,安居乐业。在政策带来的大好形势下,从1984年到2004年这二十年间,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总结是:“小小洋楼建山边,层层都有洗手间,客厅供着冰箱和彩电,窗式空调挂外边,出门骑着摩托旋,柑橘鱼池连成片,房前屋后经济园,全年收入过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增高,村民总结说:“生活年年前一步,社会主义万代福,吃喝玩乐享清福,感谢党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好幸福。”
四、八四年至二OO四年农业收入情况
2004年全村总产值2202万元,比1984年社会总产值增2175.8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2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15.99%,林业收入3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0.14%,副业收入270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12.26%,渔业收入24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1.09%,运输业收入382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17.35%,商业收入528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23.98%,工业收入486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22.07%,其他收入11万元,占村年经济总收入的0.5%,人平纯收入3072元,人平比1984年增2836元。
2004年完成的各项生产指标:柑桔产量1025吨,蔬菜产量2007吨,粮食产量141吨,油料产量53吨,牲猪出栏1550头,鲜鱼产量36吨,无论是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村经济总产值都比1984年有很大的提高。
五、财务状况
村财务以村为核算单位,实行统收统付。村现有固定资产有461万元(未折旧按原值计算)。现有债权107万元,债务168万元,因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开发多种经营向银行贷款35万元。村集体现有存款只有4.86万元。目前,该村《财务审核制度》、《现金审批制度》和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健全,做到了乡管站审村级使用的经济制度。
六、文化教育卫生治安状况
该村兴建村办小学一所,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投资达18万元。1984年来已培养了毕业生500人,其中上中专150人,上大学的45人,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根据中央的教学改革“撤校并校”的原则,自2001年9月,该村小学并入花艳小学,现在校学生有62人。目前,村设有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科技图书室等活动室。村级主干道聘请有专人负责道路的清扫,卫生状况良好。村内治安状况较好,无大型案件发生,村的调解工作始终坚持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原则,人民生活安定、幸福。
七、交通住宅公益事业状况
灵宝村因原处于县区包围之中,西有柏临河相隔、东有群山相阻,交通十分不便。据统计,村现已投资60多万元,硬化公路总长已达6公里,但组与组之间交通仍然不畅,第三村民小组至今仍不连通,二组与三组隔后河相望,还有柏临河将村与汉宜公路相隔,这对村级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目前,该村已安装程控电话270部、有线电视接收器200多个,从而加大了村内信息的流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用群众总结的话说:“一根藤藤万个网,太阳一落就开花,高档电器进百家,坐看世界笑哈哈。”
八、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这二十年来,灵宝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1-5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该村实际,认真执行“三个文明”建设。首先,抓好党内建设,教育全村0员要做到一面镜子,认真改造世界观,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端正党风。学好法,守好法,要给全村人民群众树立榜样,教育党员如同蜡烛一样,把精力乃至自己的生命点点滴滴地溶入党的事业中,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经常开展党内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号召全村党员、团员青年、妇女、民兵,学雷锋、学英雄人物。1995年7月12日,经0伍家乡党委、政府追认该村学生王华为少年英雄,1996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王华为革命烈士,现湖北省设有王华英雄纪念碑,王华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在省、市、区、乡的正确领导下,该村识大体顾大局,接受安置移民工作的指示。于1995年4月10日,灵宝村按照宜昌市[83]号文件要求,接受安置三峡库区首批外迁移民49户330人。1996年3月,全国移民工作现场会在宜昌召开,原村党支部书记袁树洪同志被宜昌市评为先进工作者。时任国家移民局局长漆林同志多次来该村视察移民的生产、生活等状况,并将该村定为全国移民工作试点。漆林同志还和移民困难户向立平结为帮扶对子,并解决了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1996年6月29日,在省、市、区、乡领导的陪同下,26个国家记者来该村就移民外迁安置问题进行访问。
九、组织状况
村党支部始建于1956年,廖德福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周运秀为党支部组织委员。2005年9月,第六届村党支部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支委由三人组成,平均年龄37.7岁,高中文化1人,中专文化2人。全村现有党员36名,团员11人。其中,党员最年长的为76岁,最年轻的25岁,平均年龄53岁,高中文化5人,中专文化5人,大学1人,其余均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青团支部委员由3人组成,平均年龄在26岁,其中初中文化2人,高中1人。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委会、团支部一班人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互相协助,形成合力,这必将给灵宝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