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源于傅姓人氏挽草为记时期,携家带口到此举火烧畬、挽弓射猎、叩石垦壤,掘土垒堰、开渠导流,种粮植棉,白手起家,蓄泉为堰而得名。
2021年10月,傅家堰乡上榜2020年度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名单。
2018年1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傅家堰乡2017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称号。
傅家堰乡位于五峰西北边陲,东与五峰镇接壤,北与长阳渔峡0界,西与牛庄乡毗邻,南与采花乡相接。建制1个居委会,9个村,46个村民小组,5971户,18006人,其中农村户数5733户,农村人口17738人,全乡现有党支部26个,党员631人。全乡国土面积139.5平方公里,其中农村承包耕地面积24055亩。境内群峰迭起,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泗洋河流经境内融入清江,平均海拔1118米,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乡内有丰富的水能、畜牧、林果、魔芋、茶叶、烟叶等自然资源。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160.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621万元,实现本级财政收入185万元,农村人平均收入1401元。实现粮食产量9529砘,油料产量388吨,魔芋产量3750吨,烟叶产量663吨,茶叶产量90吨,柑桔150吨,发展天麻2万平方米,生猪出栏26600头,山羊出栏6645只。通过多年的奋战和不懈努力,全乡已实现了90%的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40%的村通程控电话,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乡域经济不断发展,全乡已基本形成低山以鲜果、茶叶为主的产业带,中高山一带以烟叶、魔芋为主的产业带,高山以烟叶、药材为主的产业带。
2003年乡党委、政府围绕“构建绿色五峰”发展战略,提出了“六业四乡”的经济发展思路,即开发烟、魔、果、畜、酒、电等六业,逐步建设种养特乡、加工富乡、民营强乡、市场活乡。
历史沿革:
清朝属长阳县安宁乡。
民国为长阳县傅红乡,时辖八坪、左泉洞、大龙坪、张家池、傅家堰、三排、白水、星岩坪、红渔坪、苦竹坪等10保(乡公所驻地白庙),包括荞料、鸭儿坪二保,先后分属长阳八区和六区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为长阳县第十一区(区公所设傅家堰)。
1954年为长阳县傅家堰区;1956年4月并入渔峡口区,1958年建立傅家堰公社(九里坪划出另设),1961年恢复为长阳县八区。
1963年5月年划归五峰县为傅家堰区;1975年为五峰县傅家堰公社,九里坪划归牛庄;1984年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区;1988年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下辖19个行政村;2002年将19个行政村撤并为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