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旧时称“拨科”。史料记载:“去县城西北四十里,为县治南条诸水之总。初名博罗冲克河。东流穿拨科山峡,东折向南……入西宁之北川……”。民国《大通县志》载:“去县城四十五里,居浩门河之南,自西至东二百余里……为通甘凉之道”,说的就是宝库河、宝库峡。“拨科”原为少数民族词汇,为何族语言,何意?虽无考证,但“宝库”一词源于“拨科”却毋庸置疑。新中国成立之初,设山城乡和宝库乡,1956年合并建立了宝库乡。
宝库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1万,以土族为主,还有汉、蒙古、藏等民族,土族占总人口的70.9%。面积1174.8平方千米。辖祁汉沟、水草滩、哈家嘴、油房庄、张家滩、纳塄沟、五间房、寺堂、孔家梁、俄博图10个村委会和巴彦1个牧委会。1952年建宝库乡,1956年改设宝库土族乡,1958年合并入解放公社,1961年析置宝库公社,1984年改为宝库土族蒙古族乡,1985年改为宝库乡。
历史沿革: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为碳门堡。
民国为碳门堡。
1949年建立了山城乡和宝库乡。
1952年,设立宝库乡。
1958年8月25日为解放公社。
1961年,为宝库公社。
1984年,改为宝库土族蒙古族乡。
1985年11月6日,改为宝库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