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洪渡镇因辖区东面洪杜山低矮,常被洪水淹没故名洪渡。
2022年12月,洪渡镇被贵州省林业局命名为2022年贵州省森林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洪渡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洪渡镇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部,是乌江流经省内的最后一个乡镇,距县城水路76公里,陆路138公里,自古以来是黔东北和渝东南的物资集散中心。地跨东经108°14′14″~108°19′40″,北纬28°55′22″~29°05′43″。北面和东北面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角区双龙乡和善感乡,东面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区沿岩乡,南面与客田镇,西面与塘坝乡接壤。镇人民政府驻洪渡村场上,与县城直线距离47千米。2000年总人口0.87万人,其中土家、苗等少数民族人口O.2万人。
-历史沿革
洪渡地,汉为涪陵县辖地,蜀汉为汉复县辖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洪杜县,为县治地,宋先后为洪杜、彭水、务川县辖地。元、明、清为婺川县辖地。清乾隆年问辟王家坨场,场期“一·六”。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属后坪弹压。民国3年(1914年)属后坪县,民国5年(1916年)设东区,民国27年(1938年)设洪渡联保。民国30年(1941年)省后坪县后入沿河县,设六区(洪渡区)。民国31年(1942年)设王坨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设第十区(洪渡区)和王坨乡;1953年分设洪渡、玛瑙、苏家乡。1958年洪渡区驻地迁往塘坝,更名为塘坝区,苏家乡并入洪渡乡,并改洪渡、玛瑙乡为公社,1959年改洪渡、玛瑙公社为管理区。1961年玛瑙并入洪渡管理区,并改为洪渡公社。1984年改洪渡公社为洪渡镇。1993年升为区级镇,南北长19.12千米,东西宽8.67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75.7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07%。洪渡古镇为古代入黔第一重镇,其经济、战略地位犹为特殊,现仍为黔东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行政区划
全镇区划为洪渡、苏家、王坨、洞子溪、龙泉、皂角、双泉等7个村和洪渡1个居委会,68个村民组。有马家坎、王家、思水、桐子湾、金竹园、水千子、苏家坎、杨家湾、李家园、徐家界、柑子湾、李家田、大长田、场上、四方石、汪家沟、柏杨湾、清塘、大山、杉树、堡上、杨角、龙塘、天星、内湾、湾里、王坨、万字、乌杨、水井、斜岩、温塘、青玉、黄泥、和平、洞子、白江、白石、田坝、瓦厂坝、新房子、坡脚、文家堡、芋荷坝、杨柳池、杉树坨、水井坨、银上、水井湾、大屋基、罗场坝、黄塘、干二坳、闹水、泉15、庙坝、顾园坝、马脑山、岩脚、何家寨、大面头、菜湾、申家、野猪池等寨。-文化旅游
洪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汉砖瓦窑群、西汉墓、宋墓群、明墓群等文物遗址,有优秀的石刻文化,已发掘秦砖、汉瓦、宋瓷、明朝军民禁约碑等,堪称“千年古镇”。洪渡土家民族风情浓郁,民歌山歌远近闻名,“打镏子”艺术独具特色,以“八仙”为音名记谱,所用乐器为土法自制,不用校音器而发音奇准。2002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洪渡镇为民间艺术之乡。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优美,有乌江土坨峡、乌江王坨峡、洪渡河、王坨温泉等自然景区,极具旅游和商贸开发潜力。
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之王坨峡,为王坨至小旁滩峡段,长7.6千米,在洪渡镇境内。峡中有温塘子、土地滩、锣鼓三滩、小旁滩等滩。峡段江面时宽时窄,水流时急时缓,两岸林木葱郁,山环若屏,绚丽多姿。峡段有王坨温泉等景点。王坨温泉在温塘子滩西岸,泉自岩洞涌出,清澈如玉,经岩缝乱石阻截分割,形成千支百线,曲折流入江中,在其流过的地方,白雾袅袅升起,随风飘逸,数里外可见雾气腾腾,白茫茫一片,极为壮观。
军门禁约碑,位于洪渡镇约半公里许的接管厅。碑高1.7米,宽1米。为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月十五日,里老陈思忠、陈再信、乡约熊齐仁、邓应斌、陈天爵等奉命所立。碑文全文录于民国《沿河县志》,是封建统治者人为制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和民族歧视的铁证。此碑在洪渡街头竖了300余年,可惜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洪渡镇粮管所时被深埋于地基之下。
-各项事业
镇内有1所农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1所镇卫生院、7个村医疗室和数十个地面-接收站。有唐洪杜县故城遗址、西汉陶窑、汉墓群等文物古迹和乌江山峡王坨峡景区。镇电网与国家电网联网,并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有洪渡至新景至客田和洪渡至塘坝至后坪公路贯通镇境,里程30.5千米;乌江纵贯东部边境,船泊上抵龚滩,下达彭水,设有航管站、木材和商业转运站,洪渡码头年货物吞吐量10万吨。
-其他
主要出产有玉米、稻谷、红苕、小麦、黄豆、烤烟、油菜、花生、茶叶、油桐、乌桕、生漆、五倍子、核桃、木材、猪、牛、羊、饮料酒、竹木器、萤石、重晶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