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溪镇基本资料

泉溪镇介绍

地名由来:以镇政府驻地位于原名“山泉小溪多”的泉溪村而得名。

泉溪镇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大巴山脉中心腹地,地处竹溪县南部山区中心地带,处于东经109°46′12″,北纬31°58′45″,距县城62公里,是我县南部山区的交通要道和中心镇。全镇版图面积21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2万亩,其中水田2700亩,旱地17300亩。现有12个行政村、1个镇办茶场,66个村民小组,2592户、10281人。2014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5951元。镇域平均海拔近910米,年均气温19℃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mm,气候高寒,雨量充沛,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短,是烟叶、魔芋、药材、洋芋等经济作物的优质生产基地。

泉溪历史文化绚丽多彩。两千年前就已是秦、楚间的交通要道和关隘重地,旧时川盐经鄂入湘豫,必经此地,是重要的陆运码头。万江河流域发源地大营盘相传是武王伐纣时闻太师驻军之地,近代贺龙带领的红三军在这里转战,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在这里突围,革命烈士聂之俊在成佳河村壑壑垭英勇就义。风俗饮食独具一格。

泉溪镇因境内生态良好、森林密布,溪流众多而得名,境内有大小河流26条,均发源于原始森林高山,主要有万江河、泉溪河、石板河、成佳河四大流域,流域面积达35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面积广阔,全镇林地总面积30.65万亩,活立木蓄积超过18.23万立方米,植被覆盖率达93.36%,森林覆盖率为89.68%,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位居全县首位。境内有万江河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岱王沟林场、辽叶湖林场和杨家扒国营农场三大国营农林场。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探明有珙桐、红豆杉、银杏、连香、红豆等10多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树木,有野生大鲵、黑熊、野鹿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10余种。

煤炭和板石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存量为8200万吨左右,分布在石板河、双桥铺、瓦房沟(露天煤矿)等地;石板储存量 25亿立方米,分布在瓦房沟、成佳河等地,主要有黑石板、绿石板两种,品质优异,年开采量20万平方米。已探明瓦房沟石墨矿存量较大,品位较高,极具开采价值。

历史沿革:

据同治版《竹溪县志》载:明代以社、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在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后为南江社,清沿袭明制,清朝晚年,因战乱而改制,士人皆踞险结寨而居,为浪河社南乡,中华民国初,县下设区为七区,1934年为新四区,1941年撤区设乡镇为泉葛乡、广福乡、广桂乡,1947年乡镇合并,为松鹤乡。

泉溪镇于1949年10月建立,始称新丰区人民政府。

1950年9月改为第六区公所。

1952年改为第六区人民政府,5月划出5个乡组建朝阳区,6月由第六区改为第八区人民政府,7月改为黄柏溪区人民政府,9月改称泉溪区人民政府,区公所由黄柏溪迁泉源村。

1954年3月复称第六区人民政府,1955年12月改称泉溪区公所。

1956年4月泉溪、丰溪合并,亦称泉溪区公所。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撤销泉溪区,建立满山红、朝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59年1月将满山红人民公社改称为泉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1年4月恢复泉溪区公所。

1968年9月建立泉溪区革命委员会,下辖6个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5年3月撤销泉溪区革命委员会,建立泉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1月改称泉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5月撤区建乡,复称泉溪区公所。

1987年9月撤区并乡,改称泉溪人民政府,下设泉溪、太平、广福、成佳、双坝、石安6个管理区,辖22个村。

2002年6月撤销6个管理区,22个村合并为13个村(场)。

截止2015年全镇辖12个村,1个镇办茶厂,66个村民小组。

泉溪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