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相传很早以前,该地市一片荒芜的沼泽,中间有一条常流河,河水较深,往来行人须在这里乘船过渡,因摆渡船人大多为马姓,故人称马家渡。因“马”与“麻”谐音,后渐演变为麻家渡。
2023年5月,麻家渡镇被命名为湖北省美丽城镇省级示范乡镇。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麻家渡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麻家渡镇榜上有名。
在竹山,有这样一个乡镇:既浸润着女娲炼石补天美丽动人的传说,又孕育过一代工运先驱施洋大律师,还出现了“十星级”文明伟大创举,她就是竹山西部重镇——麻家渡,因农业发达、绿松石加工贸易繁荣,素有“竹山西部粮仓”和“秦巴宝石之乡”美誉。
麻家渡镇跨越东径105°51′——110°08′,北纬32°11′——32°32′,东接溢水,西邻宝丰,南毗竹溪县河,北靠双台。305省道穿镇而过,版图面积208平方公里,辖20个村90个村民小组。历史渊远,人文荟萃。传说古代此地森林茂密,河流宽阔,有一马姓人世代为船公在此摆渡,人称马家渡,后渐演变为麻家渡。镇西1公里天桥山,即(上庸山)女娲山,传说为伏羲女娲创世原址,山巅立有“女娲氏炼石补天处”8字阴体汉文石碑,碑身高9尺02,宽3尺,长5尺,为史载竹山旧八景——“娲山青锁”所在。境内桂花树村施家湾是0早期党员,“二七”工运领袖施洋烈士的诞生地,其故居仍保存完好。镇内圣母山麓有一进九重、壁画辉煌、石佛林立的蛟龙观石遗址,以及风景幽丽的响水潭、莲花岸等自然景观。镇东南有闻名遐迩的楚子墓遗址。气候适中,物产丰富。镇内南北高,中间平坦,年降雨景800——1000毫米,平均气温12—18°C。潭家河水库、白玉垭林场、县园艺场、良种场、渔种场、植保站等机构分布本镇各地。境内喇叭山、圣母山盛产绿松石、重晶石、硫铁矿、石灰矿、高岭土、石煤等,竹、杉、松木资源丰富。
实干争先,百业俱兴。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发展战略指引下,全镇上下合力推进“工业强镇、民营活镇、商贸兴镇、产业富镇、特色建镇、依法治镇”六大举措,一个山川秀美、商贸繁荣、社会文明的上庸西部重镇正在悄然崛起。基础设施日臻完备。投资450万元,美化、亮化、绿改造集镇;投资220万元,完成11个村全长37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全镇村组公路硬化率达50.8%以上。经贸活跃。中美合资绿松石加工企业——麻家渡绿松石工艺有限责任公司连续3年成为全县民营企业第一创汇大户。竹山隆福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落户,投资1500万元,将打造竹山县矿产资源开发另一生力军。优势产业壮大。茶叶、药材、笋竹、木瓜、果蔬等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日益加强。科、技、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施洋烈士故居
施洋烈士故居,位于竹山县家渡镇桂花树村1组的施家湾,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坐南朝北,硬山搁檩式土木结构,小青瓦悬山屋面,后檐墙为土坯砖砌筑,其余墙体均采用本地黄土、沙质黏土拌
历史沿革:
1865年(同治四年),全县划分8社,其属溢水社,光绪年间其属西乡,1932年竹山改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期数九区溢水,1934年其属七区溢水,1937年属三区保丰,1941年属二区保丰区,1949年为溢水区所辖部分;1952年为第二区所辖(部分)太平、茶园、公平等8个乡,1956为溢水区所辖(部分)茶园、向东、双桂三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为太平公社,辖原溢水区的太平、茶园、双桂公社,金壶公社的红花大队;1980年太平公社更名为麻家渡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为溢水区所辖麻家渡、双桂、茶园3个乡镇;1987年撤区并乡,由上述3个乡镇合并为麻家渡镇;2001年牌楼乡与麻家渡镇合并为麻家渡镇。
镇政府驻地店子街村3组。
2004年6月政府机关迁人店子街村4组。
一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