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以蒙古族人所建寺庙为标志所命名。元朝时期,佛教为蒙古人所信仰,推崇吐蕃喇叭教派。一个孛儿只斤氏族官员在此修寺庙,供信徒作佛事,因寺内同时供奉孛儿只斤·铁木真,故称蒙古寺,元灭亡后为避讳称门古寺,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以寺庙名称约定俗成为地名(建寺重修残碑尚)。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门古寺镇为2022年度湖北省生态乡镇。
房县辖镇。1949年为门古区(十二区),1958年为门古公社,1961年恢复门古区,1975年撤区设门古公社,1984年改置门古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3公里。面积306平方公里,人口2.2万。车(家湾)中(坝)公路由东向西穿境。辖门古寺、贵子沟、胡家街、桐木沟、草池垭、水沟、狮子岩、万家凸、谢家湾、叶家河、大垭山、红鱼河、磨石沟、大坪、石岭沟、彭家湾、项家河、大柳树、大崖沟、会子营、仙家坪、咸水河、秋泉沟、困鱼河、石龙沟、水晶寺、东河、项家街、周家街、干溪沟、穿山店、羊芋沟、仓佛庙、仓口河、乐元、河心、苍峪37个村委会。全镇山场开阔多系山林,生存的野生动物有黑熊、野猪、豹子、麂子、獐子、羚鬃羊等。农业以小麦、水稻、玉米、土豆、油料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以生漆、桐油、木耳、香菇、黄连、党参、当归、三七、牛夕等为主。.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属泉水湾团狮子崖联保,联保署社上达河;民国十五年(1926)设四区,区署门古寺;民国二十年(1931)贺龙率红三军转战房县,开辟苏区,建立门古区苏维埃政府,辖秦口、石岭、巨峪三个苏维埃政府;1932年红军撤离房县,旧政权复辟,设六区,区署设门古寺,辖上谷(上达河)、万佛乡(门古寺)、巨宝乡(下坝)、太湖乡(范家垭)、平湖乡(太平河)、双九乡(九道梁);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区署转至范家垭,辖门古寺乡;1949年1月,房县解放建立新政权,8月设立门古区;1952年8月改称十二区,辖门古寺、黄柏、大柳等20个乡(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一个镇,14个区,276个乡,门古为十二区辖20个);1956年3月复称门古区,辖5乡(1956年3月,全县由150个乡镇合并为96个大乡一个集镇,设门古区,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辖5个乡新华、金荣、光辉、新建、先锋);195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撤销门古区成立门古公,辖6个管理区(1958年11月1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并成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
全县为13个人民公社,99个管理区,702个生产大,3419个生产小队。
门古区改为门古人民公社,辖6个管理区新华、金荣、光辉、新建、先锋、巨峪);1961年6月恢复门古区,辖6个人民公社;1974年3月18日,门古区狮子岩公社和叶家河、宋家沟、半仄店大队合并叶家河大队;1975年3月,撤区并社,称门古公社,辖35个生产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仙家坪、大坪、门古、狮子岩4个公社合并为门古公社。
东河、秦口、巨峪、高塘4个公社合并为巨峪公社);1976年2月18日,“巨峪公社杉林场”、月日湾大队“转为“巨峪公社月日湾黑木耳场由公社直接领导。
12月22日建立大垭国营林场,将门古公社的大垭山大队、叶家河大队归房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划归大垭山国营林场;1984年6月设区建乡称门古区,辖9个乡(1984年6月,设区建乡,门古公社与巨峪公社合并为门古区,辖门古寺镇、秦口镇、狮子岩乡、仙家坪乡、太平乡、钥匙乡、巨峪乡、东河乡、河心乡);1987年10月撤销区的体制,。
将原门古区的巨峪,钥匙,秦口镇,中坝区的高塘河等4个小乡镇划出,增设秦口乡,辖高塘,巨峪,秦口,钥匙四个管理区,17个村;2001年4月,撤销秦口乡,并入门古寺镇,改为门古寺镇,辖61个村,279个组;2012年3月,小村并大村,门古寺镇将原来61个村合并为19个村,279个组,合并为96个组;2016年10月,杨叉山林场,代东河林区划归门古寺镇管辖。
现门古寺镇辖25个村民委员会,3.43万人,辖区面积522.4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