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塘镇基本资料

董塘镇介绍

地名由来:据《韶关市地名志》记载:“董塘,在仁化县西南部,古代董姓在董塘河南岸置居,并建有墟场,故名董塘。”现董塘河南岸仍有“老董塘”村。

2021年9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三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董塘镇榜上有名(蔬菜)。

一、地理位置:董塘镇谴于仁化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下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96个村小组。1979年为董塘镇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董塘镇,东邻仁化镇,北邻红山镇,西邻乐昌市,南邻曲江区,总面积为19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5万亩。

二、自然环境:董塘镇地处粤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个地形四面山地,中间小盆地,墟镇处于盆地中央,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境内有巴寨、燕岩、大石山、飞花瀑布等丹霞地貌,属丹霞山风景区。有丰富的煤碳、锌铅、石灰石等矿产资源,董塘河流经墟镇到丹霞夏富汇入锦江。

三、人口、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有少数的瑶族、畲族,2004年总人口为34539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6992人,非农业人口7547人,汉族34083人,少数民族456人。

四、市政建设:墟镇面积为3.09平方公里,省道S246线贯穿墟镇,2003年完成墟镇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为4.0平方公里,同年,被韶关市列为村镇建设试点镇。兴建三个农贸市场,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共有铺面230间,墟镇道路全部铺设了水泥路面,并安装了路灯。1979年~2000投资300多万元铺设董塘八一至长坝岭路段,董塘到董塘中学凡塘路口到镇文化中心路段水泥路面,2004年改造完成铺设董塘中学到七○六路段沥青路面。改造铺设了乡村道路30多公里水泥路面。

1991年建起有线电视网络,2004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开通光纤线路,现有32套清晰电视节目,1999年扩建文化活动中心。

五、经济状况: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66.03万元(按8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农业总产植678.86万元。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为16714.51万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8994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586元,由传统农业逐步向商业经济过渡,种植产品主要有优质稻、花生、淮山、竹类等。工业主要项目为原煤开采、采石场、油料加工、红砖厂、铅锌矿开采、竹木加工。

六、对外交通:董塘镇交通便利,S246线贯穿墟镇可到韶关,S345线可达乐昌,东至仁化县城,西往乐昌,北上红山、南往浈江区花坪,全镇村村通公路,各村公路都是硬底化。

仁化起义指挥部旧址

仁化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仁化县董塘镇董勤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为四合院建筑,砖木构筑,面积1847.2平方米。1926年董塘区农民协会在此成立。1927年12月10日,朱德

思诒堂

思诒堂。位于董塘镇安岗村内,四合院式的清代建筑,大革命时期是仁化农-动的发源地,安岗乡农民协会常务执行委员会驻地,1928年仁化县第一个0仁化县委员会,0安岗支部干事会、安岗乡苏维埃政府、广

云龙寺塔

宝塔,也称浮屠、苏屠,原是佛家收藏经卷、保存高僧骨殖的建筑物。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浮屠渐渐地离开了寺庙,步入园林,走向世俗,由佛塔演变为风水塔。在我国历史上,凡是宝塔多的地方,经济、文化也伴随

董劝书院

董劝书院。位于董塘墟镇内,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大革命时期,是第五区农民协会常务执行委员会暨第五区农民自卫军大队驻地;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两次到董塘时的部队指挥部,工农革

董塘云龙寺

云龙寺。位于镇安岗村西侧山边,原寺名西山寺,清代易名云龙寺,始建于唐代(公元894年),相传六组慧能禅师初次南下时曾在此栖息过,之后仰山禅师也于此传教布道。1999年11月8日经韶关市民宗教

澌溪寺塔

澌溪寺塔塔座落在董塘镇澌溪山瑶族村旁,50米外有一寺庙:澌溪寺。澌溪寺塔原名“秀宝塔”,后人称之为“澌溪寺塔”。清同治《仁化县志》载:“秀宝塔在城西四十里澌溪山,与古塔云龙寺塔表景相望,传为

历史沿革:

唐垂拱四年(688年),属仁化县潼阳乡(董塘、石塘)。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至民国年间,董塘均属平山都(旧址位于安岗村前凡口技校范围)。

1949年冬,属仁化县第二区。

1956年,更名为董塘区。

1957年,改董塘乡。

1958年,与石塘、附城两地成立丹霞公社。

1959年,董塘从丹霞公社分出,成立董塘公社。

1983年,设董塘区。

1985年,改为董塘镇。

董塘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