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政府驻地北面有一个圆形山丘,南北两侧各有一长形山岗,旧称二龙抢宝,故名宝山。
2021年3月,宝山镇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宝山镇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东沿清水河与贵州省水城县分界,南与田坝镇隔革香河相望,西与格宜镇相连,北与文兴乡、普立乡接壤,国土面积230.8平方千米。辖宝山、海西、被古、厂房、塘子、戛立、得马田、虎场、包村、安益、乐红、白戛、太和、德积、摩布、摩戛16个行政村,其中被古、塘子属民族村。镇政府驻地距市区52千米。年末有人口24056户74 375人,其中男38 436人、女35939人;农业人口72 461人、非农业人口1914人;少数民族人口4372人,占总人口的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2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
全镇有一条河流(革香河)和两座水库(陶家坟水库和安益水库)。属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境内最高海拔2716米,最低海拔1460米,年降水量960毫米。境内2000公顷草山得天独厚,可开发大型专业化畜牧养殖和草原旅游。历史悠久的宝山黄豆腐、豆腐干、“紫云宝”乌洋芋、干酸菜、稳自食品、火腿等农特产品远近闻名。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经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保留煤矿企业8对,其中:单独保留4对(虎场煤矿、松坡煤矿、宝达煤矿、宝山煤矿),转型升级3对(普立煤矿、红星煤矿整合,保安煤矿、包村煤矿整合,煤地冲煤矿、三家村煤矿、茶园煤矿整合),限期关闭1对(复兴煤矿限期2015年10底前关闭),非煤矿山企业30余家。有两个农贸市场:宝山集市和虎场集市,是宣威东北片区最大的农村集市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宣威市三大重点集市之一。森林覆盖率为39.8﹪。
2014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26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第一产业3.09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1.44亿元,同比下降16.3%;第三产业1.73亿元,同比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47.2:27.3:25.5调整为49.3:23.1:27.6。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55万元,同比下降46.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支出6580万元,同比增长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同比增长20.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5亿元,同比增长10.1%;贷款余额1.06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00万元,同比增长1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0元,分别同比增长10.6%、8.9%。
全镇耕地面积6705.7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1公顷,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水稻。播种面积9244公顷,其中玉米3 605公顷、马铃薯2 920公顷、水稻291公顷;粮食产量21 696万千克,同比增长10%。年末肥猪出栏17.6万头,生猪存栏67 493头;牛出栏1 100头,存栏6 227头;羊出栏7 240只,存栏11 260只,家禽出栏236948羽,存栏173232羽。禽蛋产量93.4万千克。
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34人;完全小学17所,29个教学点,全日制教学班168个,在校学生6021人;学前班20个,在校儿童683人,教职工465人,其中中学161人,中考上线人数472人,上线率67%,全镇有图书室17个,订有杂志23种,藏书1300余册,卡拉OK厅3个,网吧2家。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0人,病床50张,卫生所16所,村医5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4万人、参合率95.2%。全镇3.6万人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收缴保费319.72万元。2130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交缴保费149万元。按季足额发放2351户低保对象低保金近610万元,全年发放临时救助金23万元、寒衣1000套、救济粮5250千克,救助困难群众200余户。发放五保户供养和义务兵家属优抚资金42万元,大病救助资金180余万元。通过“一折通”兑付惠农补贴11批次,兑付补贴资金近1240万元,受益农户15971户65328人,户均增加收益776元。发放高龄老人保健补助1007人54万余元。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区扩乡为宝山乡。
1949年,属新二区。
1950年,为七区。
1953年,为三区。
1958年,分为宝山、普立、官寨3公社。
1963年,分出普立区。
1970年,改为宝山公社。
1984年,改宝山区。
1988年,撤区建乡。
2002年,撤乡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