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冯村村被公布为晋城市首批重点康养特色村。
2021年1月,山西省民政厅确定冯村村为2020年度山西省善治示范村。
2020年8月,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冯村村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
冯村村村志
冯村位于沁水县城南约十五公里处,距张村乡政府驻地仅二点五公里,地处鹿台山之下,冯河之滨,三面环山,北翻山越岭,平沟穿洞至沁水,南劈地沿河,长道直驱达张村,自古就为张村乡的北大门,被誉为“鹿台山下的璀璨明珠”。冯村村北与龙港镇的南瑶村、中界村接壤,西与张村乡的芦坡村、胡家沟相邻,南与张村乡张村村为界,东与阳城县芹池镇大西沟村相连,全村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2.9公里,总面积16.7平方公里,所辖9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2295亩,林地面积6813亩,截止2011年12月31日统计213户,总人口614人。
全村有9个自然庄:冯村自然庄位于冯村村委驻地,地处冯村村的正南方向,距离张村乡政府2.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709亩,林地约400亩;丁家沟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南1公里处,面积约0.9平方公里,耕地205亩,林地约600亩;上沟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北1公里处,面积约4.7平方公里,耕地361亩,林地约1000亩;李家沟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2.5公里处,面积约3.3平方公里,耕地190亩,林地约1000亩;雨沟自然庄分为前雨沟、后雨沟两自然庄,两庄紧密相邻,位于冯村西北1公里处,面积约0.3平方公里,耕地140亩,林地约200亩;郝家山自然庄位于冯村西北5公里处,面积约0.9平方公里,耕地120亩,林地约1200亩;安坪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1公里处,面积约0.2平方公里,耕地90亩,林地约300亩;柴坡自然庄位于冯村东北5公里处,面积约0.6平方公里,耕地160亩,林地约1200亩大部分移居阳城大西沟村,目前村庄除有部分土地外,已荒废;李家坪自然庄位于冯村正北7.5公里处,面积约0.2平方公里,耕地120亩,林地约1000亩,距县乡公路不足一公里。
冯村地质构造分别由古生界的石炭系、二迭系两种地层构成,石炭系距今约有270—350百万年的历史,是煤、铁、硫铁、耐火粘土等矿产的重要赋存部位,分中、上两统。中统为本溪组,上统又分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其中本溪组为褐黄、黄绿及灰色粘土岩、粘土页岩,下部及底部常有硫铁矿与山西式铁矿产出,太原组与山西组均是主要含煤地层,由灰岩、页岩、砂岩及煤层组成,亦是硫铁矿与粘土的产出层位。
冯村地处低山丘陵区,地表分割零碎,呈波状起伏,分低山、丘陵两种,村内拥有多处家庭式桑园,为沁水县的蚕桑大村。
冯村区内有一山一河。鹿台山:位于冯村西北。古时,山中常有鹿鸣,故名。东接夫妻岭、仙翁山,延入阳城,构成沁水与阳城的环形屏障,陈家山为其最高峰,海拔1463米,山顶夏日积雪,暑日不化,有“鹿台积雪”之景。冯村河:发源于鹿台山脚下,在大约一千米处与上沟河交汇,顺流而下汇入张村芦苇河。
冯村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热雨不均,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雨雪稀少,地方性季风盛行。
冯村历年日平均最低气温是1月份:在-7℃—-10℃,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5℃—29℃,极端最低温为-11℃,最高温为37℃。冯村降水高度集中于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为645.1mm。全年总日照为2610.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村里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主要以小麦,谷子,大豆、谷子为主,和沁水丰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小杂粮种植基地。与“长治玉米种子公司”在李家沟成立了玉米种植基地。在养殖业方面,主要养殖羊、野猪、獭兔,先后分别成立了“晋栋野猪合作社”、“冯源獭兔养殖合作社”。针对留守村民,我村采取多种渠道带动农民增收,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到种养结合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我村所在地山西煤炭有限公司鹿台山有限公司打工为主。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580吨,平均亩产450公斤。经济总收入58万元,人均村收入4990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合作医疗608人,达到99%。两年制小学1所,一、二年级在校学生11人。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村通、户通水泥路。该村作为沁水县的红旗党支部的老典型,2008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10年12月荣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的荣誉称号。先后多次荣获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组织”、“十佳农村基层党组织”“文明和谐村”“爱国卫生先进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