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因镇政府原驻地村名而得名。青阳二字取自王青和刘世阳中的青和阳。当时的县官刘世阳说王青管理庄务几十,公正无私处处为公,青必须用,青即青春年少,正直向上。第二个字用阳代表阳光和光明,多少有私心杂念之意,故得名青阳村。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青阳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青阳镇位于鲁北平原和鲁中山区叠交地带、南枕泰沂山区、北濒九曲黄河,东挨邹平县城、西邻省府济南,距济南国际机场35公里,青岛港260公里,周村火车站20公里。版图面积54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全镇人口3.4人。近年来,青阳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的重要思想,大力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实现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就业增加。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3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13亿元,财政总收入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5元。2003年,被0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表彰为2003年度“双基工程”先进乡镇,被邹平县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青阳镇民营企业起步早,数量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青阳镇按照培植骨干企业,发展规模企业,带动小型企业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至2003年底青阳镇共发展民营经济项目3296个,其中工业企业156家;个体小型企业200家;个体工商户1360户;流通业户1500户;餐饮服务业80户。成为了集钢铁生产、钢丸铸造、铝铸配件等为主的铸造业基地。2003年,全镇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0亿元,营业收入19亿元,利税2.2亿元,实交税金1760万元,完成百万工程项目22个,招商引资实现2.4亿元,基建技改投入达到4亿元。青阳镇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无核甜柿”、“小米”、“红芽香椿”等特色产品饮誉海内外。平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玉米制种已发展为全省最大的“订单农业”基地。青阳镇旅游资源丰富,有“会仙山、醴泉寺、雕窝峪”三大风景旅游区。会仙山壑峪纵横,涧水萦回,景最幽僻,人称“世外小桃源”。千年古刹醴泉寺建筑宏伟,气势磅礴,有“范仲淹读书洞”等十多处景点。2003年青阳镇投资200万元对雕窝峪风景区隋末王薄起义遗址进行改建,山区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滨州雕窝峪
雕窝峪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阿陀村南5华里处,深邃宽阔的山谷长达3华里。青阳镇自1993年起,对峪中王薄起义旧址进行综合开发后,形成了自然、人文、庙文化三大景观。自然景观:雕窝峪系隋末(公元61
王薄起义遗址
王薄起义遗址位于青阳镇西窝陀村东南雕窝峪内。该峪三面环山,长约三里,里面空阔,西北有宽约20米左右的峪口,俗称山门。峪两侧层峦叠嶂,林木茂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公元60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
醴泉寺志公碑
醴泉寺志公碑位于青阳镇醴泉村。715年(唐开元三年)立。碑高2.5米,宽1.1米,厚0.3米,碑座已坏,碑首断裂,正面碑文已模糊难辨,碑首刻文尚清晰,为“大唐齐州章邱县常白山醴泉寺志公之碑”
历史沿革:
明代邹平分六乡,青阳属醴泉乡的醴一里,醴二里,醴三里,醴十一里;清代邹平分八乡,青阳属范公乡;1918年邹平废乡划区,青阳为第二区;1931年至1937年梁漱溟在邹平搞乡村建设,将邹平划为七区十四乡,青阳为二乡;1938年至1948年又废乡沿用民初区划,将邹平划为七区,青阳又改叫二区,日军设区公所驻青阳店,国民党保安六团设区公所驻刘家村,八路军为便于抗日政权领导将青阳划为长山十区,属南邹长县管辖;1949年解放后青阳划归醴泉区;1950年又划归二区,区政府驻成五,后迁韩坊;1953年改叫石樊区;1956年邹平撤区并乡,青阳地面分为青阳乡和刘家乡;1958年成立青阳人民公社,公社驻地青阳店;1961年改公社为区,下辖五个小公社(青阳、耿刘、西窝陀、炭张、陈化);1962年2月13日炭张、曹庄、山陈、小坡又划归章丘县;1966年9月,青阳、明集合并归明集区;1978年为青阳公社;1984年秋改人民公社为青阳乡;1994年秋改为青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