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名来历:
清源村解放前叫上丁村。有黑峪、上官、下官、枣元坡、西头、东头、上南沟、下丁村、下南沟、白家岭、安子岭十一个自然庄组成。解放后,于1950年初,垣曲县委政委、县长曹觉民同志,去临汾地区开会回来路过上丁村。(垣曲县历史上唯一的一条出县交通要道,就是十八河古道从上丁村串越而过)。视察工作,村干部汇报了本村有十一个自然庄的十一个地下泉眼水涌出而汇成清澈透亮、冬暖夏凉的一条河水。古传叫十八河。当时就有水浇地面积达2000余亩,人称是粮食屯,小江南。上缴公粮,农业税最多,实属全县第一村。当时曹觉民县长表态把上丁村改名为清源村。亳清河也由此而得名。
二、概况
清源行政村地处中条山脉,为垣曲县府西南,地形山恋起伏。是亳清河流发源地。村界内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县级公路、企业专用线,乡村公路和城市公交专线,纵横交织,交通极为方便。村面积7.5平方公里。共525户,1571口人,其中:农业人口338人,实有耕地450亩,人均0.28亩。
三、基础设施建设
清源村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先后共投资250余万元,达到了办公一体化、设施现代化、环境优美化、制度规范化。
清源村小学中心校历年来投资达200余万元,达到文明小学,有学生200余人,教育做到了德、质、体、美一体化教学方式。
为搞好社会主义教育,使后人不忘新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怎样来的,不忘前辈人的革命传统,特于1992年修建一座烈土纪念亭。
为培养下一代,解决子女上学难问题,投资150万元,于2010年新建一座幼儿园。教学、娱乐、玩具都是比较先进,目前有学生200名,全日制的80人,半日制的100余人,幼儿普及到5个乡镇。
四、产业发展
多年来,我村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运输业、养殖业和务工为主,目前,全村拥有大、小车辆40余台,养殖大户5户,进城进矿外出务工达300余人。
五、文化生活
清源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文艺素质,有说、唱、跳的艺术基础。自1948年到1953年间组织有蒲剧业余剧团、眉户剧组、秧歌舞蹈队等各种形成的表演团。1954年起又组建一支百余人的高桥队,表演技巧超人。如高抬五节、上刀山、过天桥、单腿跳板、捕捉蝴蝶等等。不断到临汾、运城地区参加汇演。曾是出了名的清源高桥队。到九十年代又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神威锣鼓队,深受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好评,曾参加运城地区汇报演出。
六、支援矿区建设
清源村,由全县“两条半渠”之称,系亳清河发源地,常年性自流灌溉粮田3000余亩。人称“小江南”、“粮棉水稻”之乡。地理条件优势,环境优美、山水相依。为了国家铜矿业资源开矿、选矿、冶炼,响应号召,服从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以大局为重。放弃了美好的家园,经八个生产队,3000余口人,远离居住几千年的家搬迁出来,让有色集团公司筑建“十八河尾矿库”。1978年迁建时由一个行政村分割为上官、清南、清源三个行政村。清源七个居民组组成。居住尾矿库大坝脚下。近三十五年来,忍受着矿粉污染、空气污染,堤内渗水潮湿,无地种,有一个铁饭碗,形成找米吃饭。这就是清源为国家的大度风格和高尚品格。
七、民生改善
在党中央、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下,清源村民积极努力,为达小康水平,突飞猛进,在经济收入连年递升,无论是吃、住、衣、行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提高。
经济收入:全村525户,1571口人,截止2012年底总人口收入达295万元,户均收入5万余元,人均收入2200元,截止2012年底总存款额为168万元,人均存款1200元。
住房结构:全村525户,庭院式的348户,单元楼36户,水泥结构平房69户,一般石砖木结构38户,砖捲窑洞8户,土窑洞仅有5户。
机械购置:大中型运输车7辆,家庭轿车42辆,大中型吊车4辆,钩机1台,小型钩机2辆,铲车3辆,农用三四轮14输,三轮摩托车24辆,摩托车220辆,电动车70辆。家用生活设施电器化,如:电视机505个,电冰箱500台,太阳能255个,电磁炉465个,电饭锅1525个,引水机510个,手表手机普及化了。
人口结构:清源总户数525户,总人口1571口人(截止2012年底数据)。其中:男855人,女716人,80岁以上的19人,70岁以上的41人,60岁以上的156人,大专文化60人,高中专180人,初中502人,小学文化185人,没有文盲。
从事职业结构:干部36人,职工89人,务农890人,打工150人。
八、革命英烈
赵宗普(1922年--1944年),原姓冯,乳名运运,家居垣曲县左家湾村,38年秋宗普投奔晋城县我党举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被发展为0党员。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太岳四分区司令部工作,担任参谋长,1941年至1944年10月在团长的指挥下,在垣曲、晋城、沁水、阳城、王屋山等地开展游击战,1943年冬带领部队在垣曲皋落、西峰山活动。1944年10月因患疾病,疹疮缠身,趔趄难行,便在距家五里路的铁矿的贫农成明全家养病,大岳军区参谋长张萝龙不断前往看他,后来被贾匪的情报郭金科发现,向贾秘密报告下,被5个贾匪徒拖到闻喜上玉坡牛圈门前下毒手活活戳死,临终前口喊0万岁!享年22岁的赵宗普同志英勇就义。
陈瑞(1916—1970),垣曲清源村人上南沟。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0。1937年10月至1945年9月,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新四军三师任战士、班长、特派员、连长等职务。1945年至1949年9月任军区警卫团三营营长,吉林安高县大队长,四野十二纵队营长,1949年8月至1970年9月任吉林省桦甸县水利处副处长,吉林骨龙井荣校校长,吉林省民政厅优抚处处长,省民政厅副厅长。70年,因抗战期间在苏北省县东仁台子战斗中负伤,断了一只腿,伤口复发,医治无效,70年9月5日逝世,享年五十四岁,逝世后被定为烈士。
陈明海,垣曲县新城镇清源村朝阳村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任排长。1942年东山游击队任中队长,1943年被日军杀害于王茅。
陈海南(1903-1943),垣曲县清源朝阳人,0党员,1943年在本县参加革命,曾任东山游击队中队长。1943年被日军杀害于垣曲王茅村。
许登选,垣曲县清源村一队人,出生于1917年,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在河南陕县被敌人杀害,牺牲时任东进支队大队侦察班长。
马景智(又乳马景斌),生于1918年,1938年参加革命,任新编一旅战士,1942年失踪。
范闷闷,垣曲县清源村三队人,生于1905年,1940年参加革命,新编一旅战士,1942年晋东南作战牺牲。
马月吉,垣曲县清源下官人,生于1913年,1937年参加革命,党员,垣曲二区区委会委员,1943年在10月底在下官被敌人杀害。
陈甲木,垣曲县清源村二队人,生于1923年,1938年参加工作,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任班长。
李柱柱,垣曲县清源二队人,生于1921年,1940年参加革命,129师新编一旅战士,1943年作战牺牲。
郭英善,垣曲县清源村一队人,生于1916年,1942年参加革命,东山游击队情报员,1944年牺牲于清源村。
文牛娃,垣曲县清源村三队人,生于1924年,1942年5月参加革命,民兵,1946年5月在垣曲守河防时被捕推入黄河牺牲。
张来法,垣曲县清源村下官人,生于1919年,1942年参加革命,民兵,1946年5月在垣曲守河防时被捕推入黄河牺牲。
张道气,垣曲清源村一队人,生于1923年,1943年参加革命,太岳三分区56团班长,1946年在垣曲作战牺牲。
张堂堂,垣曲县清源村一队人,生于1921年,1943年参加革命,垣曲独立营战士,1944年7月在南才被贾匪杀害。
郝来娃,垣曲清源村枣元坡,生于1921年,1943年参加革命,垣曲东山游击队班长,1944年失踪。
李林书,垣曲清源村上南沟人,生于1913年,为十八集团军战士,1936年在阳城战斗中牺牲。
李五虎,垣曲县清源村安子岭,生于1924年,民兵,1946年5月在垣曲宋河防时被捕推入黄河牺牲。
郭金水,垣曲县清源一队人,1946年5月垣曲守河防时被捕推入黄河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