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市镇基本资料

洛市镇介绍

地名由来:北宋元丰年间,有夏、周二姓居住在富水河畔。富水从中而过,为方便两岸出行,在富水河上架了2座桥,富水河上游有个村庄,叫攸洛村,故名洛湖桥。后逐渐发展为集镇,改名为洛市。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洛市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013年,洛市镇上榜江西省首批百强中心镇。

洛市镇是由原罗山乡于2001年11月成建制合并而来,位于丰城市南部,距市区22.5公里,离省城83公里,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9.3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795.88公顷,总人口31136人,其中农业人口29676人,现辖1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53个自然村;交通十分便捷,丰乐省道、丰洛铁路穿境而过,公路网络日臻完善;电力、煤炭、蒸汽、旅游资源丰富。现有11万千伏、3.5万千伏变电站及年发电量1.2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各一座;投资13亿元的年发电量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正在筹划之中,辖区内已探明煤炭储量1.14亿吨,山塘水库21座,总蓄水量3730万立方米,林地10.5亩,境内有道教圣地¬¬——罗山谌母殿,旅游资源丰富。盛产罗峰茶、豆腐乳、百合粉、山茶油等农产品。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创建全省百强示范镇目标,依托丰富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推进“三化”工程,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值1.53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3元;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值2.87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2.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值达4.538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4.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9元。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4088.8万元,2004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丰城市乡镇(街道)综合考评先进单位、财政收入先进单位、财政收入上台阶奖,成为丰城名副其实的财政重镇、宜春的财政大填。2005年被评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

罗山

罗山地处丰城南境洛市镇境内,海拔962.5米,总面积约88平方公里,原名池山,山顶有一水池。晋道士罗文通数十年隐居此山,后称罗山,此山风景名胜有名,有三叠泉、百丈瀑布,有香炉碗水如镜,长年不

历史沿革:

唐开元年间,形成攸洛夏家村;1230年前有9个自然村;北宋元丰年间,流舍徐氏、下熬头黄氏迁此地定居;1950年5月,开始设区建立乡政权,原洛市,罗山地区均属第七区管辖,原洛市辖区始白花(白皂)、文昌(崔家)、枫溪、攸洛、洛市、寻鞍(牛坊)6个乡和廖桥尚城乡(今铁路镇)一部分;原罗山辖区分设佘源、罗山两个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罗山,小溪,民主等地属洛市公社。

1961年10月设区公社,将洛市公社“一分为四”,分为洛市、攸洛、井门、罗山4个公社。

1964年3月,由洛市、攸洛、井门、罗山四个公社,合并成洛市公社。

1965年4月又设区分社,将洛市化社“一分为二”,分为洛市、罗山两个公社。

1968年10月又撤区并社,两个公社合并为洛市公社,1972年3月,洛市公社又分设为洛市、罗山两个公社。

1984年3月政社分开,恢复设置乡政权,洛市公社改设为洛市乡,所属8个生产大队改称为村民委员会;罗山公社改设为罗山乡,所辖8个生产大队改称为村民委员会。

1984年7月23日,洛市撤乡设镇,改称为洛市镇人民政府。

2001年11月,撤销罗山乡,成建制划归洛市镇管辖。

洛市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