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打柴沟镇因镇人民政府驻打柴沟村而得名,藏语称曲隆。
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打柴沟镇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打柴沟镇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高原夏菜)。
打柴沟镇位于天祝县东南部,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东南与华藏寺镇相连,西北与抓喜秀龙乡和炭山岭镇毗邻,北靠毛毛山,南接石门镇,总面积400.61平方公里。境内年平均气温-2℃,年均降水量400-450mm。
全镇辖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71个,全镇总人口17536人,其中农村人口3523户15636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回、土、蒙古等族。耕面积29410亩,大小畜42856头(只)。2004年,全镇完成农业增加值1593万元,粮食总产量532.6万公斤,乡镇工业增加值52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
打柴沟地区历史悠久,是天祝县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已有人类活动。建国前,打柴沟地区部分地方属于石门保。建国初,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区(县级)第七乡。1976年,成立打柴沟公社。1985年10月成立了打柴沟镇。2004年原柏林乡石板沟、上庙儿沟、下庙儿沟三个村划到打柴沟镇,合并为多隆村。位于镇西北部安门村的安门汉代古城遗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开南门,城墙残垣高2米,地表遗有大量的布瓦残片、灰陶残片,灰陶纺纶。古迹还有金强驿村的石洞沟明长城遗址,打柴沟汉长城遗址,金强驿汉长城遗址,汉代的四道沟墩,明代的乌鞘岭东山墩,汉代的大墩子,汉代的乌鞘岭壕沟,汉代的个老墩长城遗址。
打柴沟镇境内的自治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有煤、石膏、电石、石灰石、粘土;森林资源天然.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打柴沟镇境域属庄浪县。
明代时期,庄浪县改庄浪卫。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庄浪茶马同知管理。
民国元年(1912年)后,由平番县管辖,属甘凉道。
民国三年(1914年),属庄浪茶马理番同知。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永登县。
1949年10月,为天祝区第七乡。
1958年12月,为金强公社打柴沟大队。
1961年12月,为打柴沟公社。
1962年7月,分设为河东、金强驿、友谊、打柴沟4公社。
1968年10月,复合并为打柴沟公社。
1983年5月,撤销打柴沟公社,设打柴沟、下河东、火石沟乡,属金强区。
1985年10月,打柴沟、下河东、火石沟3乡合并成立打柴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