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双茨科镇因境内西沙丘有高大茂盛的两株白茨科而得名。
民勤县辖乡。1956年设双茨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1.4万。有双(茨科)大(滩)公路通县城。辖二分、关路、头坝、三杰、红东、上东鹰、红光、红中、红正、红星、小新、中六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黑瓜子。
历史沿革:
两汉时期,双茨科镇境域属武威县。
西晋、北朝北魏、西魏时,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六区双茨科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属东坝、泉山2乡。
1949年10月,设红柳墩乡(属东坝区)和双茨科乡(属泉山区)。
1953年12月,属泉山区。
1956年1月,设双茨科、红柳墩2乡。
1958年10月,双茨科、红柳墩、大滩合并为双茨科公社。
1961年12月,分为双茨科、红柳墩、大滩3公社。
1965年1月,红柳墩公社并入双茨科公社。
1983年4月,改为双茨科乡。
2015年,撤乡,设双茨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