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马白镇最先居住侬人(壮族)多养白马,依语将白马译为汉语时倒称“马白”,遂以得名。
马白镇位于马关县境中部偏东,东接南捞乡,南连都龙镇、夹寒箐镇和仁和镇,西邻大栗树乡,北靠坡脚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距省会昆明429千米,距州府文山54千米;全镇国土面积248平方千米,辖10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120个自然村220个村(居)民小组;居住有汉、壮、苗、彝、傣、布依等民族,年末总人口18108户68957人,其中少数民族26441人,占38.34%;农业人口39647人,占57.50%。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71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93亩。地形以山地为主,局部地区有低坝河谷,镇内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境内粮食主要有稻谷、玉米、大豆、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烤烟、三七等;森林覆盖率为27.28%,分布的树种主要有麻栗、旱东瓜、云南松等;全镇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公路网络,各村(社)均通硬化路;2017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0747万元,同比增长13.7%,农业总产值68524万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0708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有粮345公斤,同比增加1公斤,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干部职工】2017年末,镇机关事业单位总编制99人,实有93人,空编6人;其中:机关行政编制36人,空编3人。镇党政班子11人。
【产业结构】坚持“打牢基础、调优结构”这一主线,保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年内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43568.3亩,实现粮食总产2.08万吨,同比增加0.01%。完成烤烟种植面积3710亩,实现烟叶收购9540.94担,烟叶收入1308万元。畜牧业产值实现19300万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2410元,同比增长4.8%和12.6%,发放惠农政策补助资金470.49万元。依托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和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全镇巴西菇种植棚达304个;引进云南贵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黑木耳种植并在马洒建立种植基地,2018年有13户农户种植黑木耳31万棒;马鞍山、马洒乡村旅游开发稳健起步,成效初步显现。
花枝格九龙口仙人洞古生物群化石采集点
花枝格九龙口仙人洞古生物群化石采集点位于马关县马白镇花枝格村委会南面约3000米的仙人洞九龙口,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花枝格九龙口仙人洞古生物群化石采集点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马白烈士陵园
马白烈士陵园位于马关县马白镇海子边社区松毛寨村旁一山坡上,年代为1951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马白烈士陵园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1986年5月(第一批)。
马洒老人亭
马洒老人亭位于马关县马白镇北马洒村委会大马洒村内,年代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类别为古建筑。马洒老人亭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2011年7月(第二批)。
马白玉皇阁
马白玉皇阁位于马关县马白镇塘子边社区坡头街坡顶,年代为清道光年间,类别为古建筑。马白玉皇阁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1986年5月(第一批)。
花枝格大坟包
花枝格大坟包位于马关县马白镇花枝格村委会东面马关至河口公路旁的一土坡顶上,年代为宋代,类别为古墓葬。花枝格大坟包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1986年5月(第一批)。
龙半坡碉楼
龙半坡碉楼位于马关县马白镇马鞍山村委会塘子边村龙半坡独山顶上,年代为清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龙半坡碉楼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1986年5月(第一批)。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马白镇境域属进桑县。
东汉时期,属进乘县。
蜀汉时期,属兴古郡。
唐朝时期,为南诏的通海都督辖地。
宋朝时期,属大理国的最宁府矣尼迦部。
元朝初期,属南路总管府阿万户府舍资千户。
明朝时期,属云南布政使八寨长官司,元、明时期,均属龙氏土司领地。
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开化府。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平厅自开化府移衙至马白。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马关县中心区,是县总团局驻所。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一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称马文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称安平镇。
1950年,为一区。
1958年,区改公社,当年又划出山车、马额、下坝、鱼塘、兴隆、大寨(盐塘)6大队成立山车公社。
划出南捞、塘房、那往、漫铳、小麻栗坡5大队成立南捞公社。
1973年,又析出坡脚、马房、中寨(马夹冲)、小马固4大队和山车公社的嘎迪、牛场坝置坡脚公社。
1981年,恢复城关镇。
1984年,公社改区。
1988年,安平镇划归马白区,改马白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