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根镇基本资料

坞根镇介绍

地名由来:境内有坞根岭。《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坞根岭,在县西二十五里山门乡,岭背有庵。”又,明《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载:“大小乌山,在山门乡南海中,水通花坞,旧名乌根,其海名乌祥云。”又,清《嘉庆太平县志.叙山》载:“大济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山顶有大济堂,下即大坞根、小坞根。”旧名乌根,后演变为今名。

2021年12月,浙江省民政厅认定坞根镇为浙江省革命老区乡镇(街道)。

2021年12月,坞根镇被命名为2021年浙江省卫生乡镇。

2021年5月,坞根镇被列入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文旅特色型)。

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坞根镇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2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坞根镇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温岭市辖乡。1949年建坞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南,距市府10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1.7万。西南濒乐清湾,余三面皆山丘,沿海多滩涂,1960年以来围垦了胜利塘、八一塘,造田5600多亩。坞根公路贯境。辖街头、大地山、西里、东里、坑潘、寺基、西山下、洋呈、白牛皮、新方、茅陶、小坞根、蒋山、下呈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海副产品加工厂、建筑材料厂、机械化工厂等。农业种植水稻、番薯,兼事海涂养殖,盛产柑橘、枇杷、茶叶。工农红军十三军第二师指挥部曾驻此,尚存“指挥台门”遗址。在西山下建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纪念碑”。

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团总指挥部驻地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团总指挥部驻地旧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坞根镇洋呈村童家里。台门为砖木建筑,面阔3.9米,进深12.34米,高2米,面积为9平方米。台门里房屋及围墙已被拆毁。坞根是第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温州特委革命活动办公旧址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温州特委革命活动办公旧址:位于坞根镇蒋山村李家山山坳,据知情老人回忆旧址原由炮楼和白云庵(李家山堂)组成,现仅存留炮楼(单体二层石砌)。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纵队玉环区委丁世

历史沿革:

十里居民内迁。

西区(温峤)以江厦岭栋为界,划坞根,沙山,青屿于界外,废界外都属,强迫居民内迁,荒芜十年之久。

清康熙八年(1669),清政府颁行展界,军民纷返原籍,坞根,沙山复兴。

清康熙十二年(1673),实行都村制,置新方,坞根,白璧三村,复隶二十二年都。

乾隆十八年(1753),推行庄村制,废新方,白璧村,设坞根庄,辖十二村,沿至民国。

民国初,循行清时地方建制,沿用村庄名称,至民国十八年(1929),实行乡村制,改坞根庄为坞根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推行保甲制,改乡属的村为保,保以下按10至15户设甲,坞根辖24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撤坞根乡,划东片12个保合并南区五里乡(即今黄湾,沙头一带),西边12个保合并河溪乡(即今江厦,梅溪一带)。

民国三十一年(1942),设立温峤区,将划出的五里乡,河溪乡的24个保,加上沙山,白璧,东门,下楼四个村重建坞根乡,沿至解放。

1949年11月,成立坞根乡人民政府。

1950年7月划出沙山、茅陶两乡另建人民政府。

1956年3月,坞根、茅陶两乡合并,建立坞根乡人民委员会,乡以下建立村民委员会,辖10个村。

同年春,以村为基础,组级10至15户农民为农业互助组。

夏,合并互助组为初级农业合作社(简称初级社)。

冬,以村为单位升初级农业合作社为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高级社),村民委员会改称"农业社"。

1958年6月,掀起“大跃进”运动,实行人民公社化,10月建立温西人民公社,撤销坞根乡人民委员会,分设坞根、茅陶、沙山三营,下属家业社改称“生产连队”,后称“生产大队”。

1959年3月,合并坞根、茅陶两营,建立坞根管理区。

1961年10月恢复区建制,成立坞根、沙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6年7月,“文革”时期,公社党政机关被所谓“红色造反派”夺了权。

工969年3月,成立坞根、沙山公社革委会。

1980年11月撤革委会,恢有公社制,即坞根、沙山人民公社委员会。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制度,成立坞根、沙山乡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撤沙山乡、并入江厦乡。

1994年3月,温岭撤县改市,沙山、白璧、东门、下楼四个村从江厦乡划出并入坞根,坞根乡改称坞根镇。

自此坞根镇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坞根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