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江苏省司法厅命名焦堡社区为江苏省第十四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焦堡居民区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位于张桥镇东首,原焦荡集镇西侧,张焦公路穿境而过,东西跃进中沟,南北西焦中沟,水陆交通便捷。该社区由原东焦村、西焦村合并而成。现将该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焦堡社区辖两个自然村,四个自然庄台,1026户,3548人,耕地面积2172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3080元。该社区近年来大力发展三产规模化、农业产业化,集体经济步入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打下了有的经济基础。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做法
为了深入贯彻泰政发(2013)131号文件精神,全面进行我镇焦堡居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彻底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有效地加快居民区各方面的发展进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的工作:
1、宣传动员,提高认识。为了使社区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通过周密安排干部群众学习领会有关方针政策,同时利用社区广播、、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干群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一步提高社区干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从而把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增强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2、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在我镇领导和村建科的指导下,我们对社区新农村建设重新进行了规划,规划的制定本着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土地的原则,坚持整治改造与选址新建相结合,最终实现全村人居环境得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的目的。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全部落实到位,正在指引我居民区社区建设的前进方向。
3、设施配套,管理到位。公共配套设施是社区发展、发挥社区最大功能的基础条件,是方便群众生活、提高社区品味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社区,最基本的是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此,我们焦堡居民区通过三个一点,即集体拿一点,能人捐一点,向上争一点,筹集了部分资金,进行了社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上下水管网,绿化亮化工程建设,新建了1800米长3.5米宽16厘米厚的中兴大道,投资8万元铺设了西焦小学向南硬质水泥路道400米,新增绿化面积20余亩,社区安装路灯150余盏,路灯亮化率达到了100%。绿化节点方面投资近5万元铺设了下水管道,投资4万余元填土2400方,占地2500平方米。为了加强社区街道的长效管理,制定了社区管护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成立了专门的“四位一体”管护队伍,有效地杜绝了社区“八乱”现象。作为我镇镇容镇貌的重要构成部分,户外宣传栏设置得规范、整齐、美观与否直接反映出社区的管理水平。设置得好,将成为社区宣传方面的独特风景,反之,则势必演变成社区公共空间的另类脏乱差,将会严重影响社区的美观和品味。镇政府、镇人大今年先后多次下发《关于加强张桥集镇建设与管理》等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先后投资近10万元,对辖区内的商户外观以及广告灯头等进行了翻新,改变了以往社区内广告设置混乱等现象。社区内有农贸市场一处,市场内设有管理办公室,管理人员8名,市场管理井然有序,卫生整洁。
4、社区文明,服务周到。社区便民中心作为农村党组织、居委会服务农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平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居委会今年投资90余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806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同时,进一步严格落实全程为民服务代理制及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理念和项目。为民服务上做到全程代理,极大地方面了广大人民群众。社区服务大厅实行首问负责制,按照“常件快办、特件特办、急件急办”的要求,实施为民服务“一次办结制”,能及时办理的必须及时完成,非即时办理的承诺办结时限,缩短办事时间,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便民服务中心逐步增加中心代办事项数量,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业综合补贴、农民建房等服务事项统一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提高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水平。
三、今后的打算
各位领导,由于我们地区的经济力量并不十分雄厚,有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还未能及时跟上,距上级政府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本着远期规划,逐步实施的细则,首先我们正在着手进行社区建设规划的重新修编工作,规划的修编工作坚持实现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做到安排科学,布局合理。其次是逐步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此项工作纳入财政预算范围,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力争早日实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数据来源于泰兴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