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街道基本资料

吴淞街道介绍

地名由来:“吴淞”指该辖区内百年老镇吴淞镇,以此命名。

2020年4月,吴淞街道被命名为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区。

2018年5月,吴淞街道被命名为2016-2017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区。

吴淞街道:位于宝山区东部,东临长江、黄浦江,西沿泗塘河,南起长江路延伸至东海船厂南围墙,北到双城路,面积7.52平方公里,居民3.03万户7.7万人,辖24个居民委员会,2006年5月,由原吴淞镇街道和海滨新村街道合并而成。吴淞是一个百年老镇,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是民族英雄陈化成的牺牲地和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至今仍保留着古炮台、淞沪铁路炮台湾终点站遗址、新四军吴淞情报组联络站遗迹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人文遗迹。吴淞还是上海甚至是中国近代高等学府的摇篮,复旦大学、大连海运学院、水产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等许多当今名声显赫的大学的前身都曾汇聚于此。近年来街道依托上棉八厂、上钢五厂、东海船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驻地部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楼宇总部经济,半岛1919创意园区、星月国际商务广场、021联合滨江大厦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辖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吴淞客运中心成为上海水路运输的“门户”,轨道交通3号线从区域中心穿过,设有张华浜、淞滨路、水产路等3个站点,外环隧道成为连接宝山与浦东的交通要道,51路、90路、116路、159路、160路、952路等公交线路与市区相连。辖区内有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海军博览馆等著名景点。

吴淞炮台抗日遗址

吴淞炮台抗日遗址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宝山区吴淞街道海江新村居委塘后支路27号内吴淞守备营区内。其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当时置12英寸口径,800磅炮弹膛炮,光绪十五年(1889)增设8英

历史沿革:

吴淞街道于2006年5月由原吴淞镇街道和海滨新村街道撤二建一而成。

吴淞在宋时原系吴淞江汇入长江之一口,遂名为“吴淞口”。

明永乐年间引大黄浦江注入吴淞江,自南跄浦口入长江。

后南跄浦淤浅,黄浦水流日益扩大,遂循吴淞江故道流至吴淞口入长江,江口乃为黄浦江出口,然仍沿称“吴淞口”至今。

“吴淞”则以吴淞口而得名。

吴淞街道辖区以吴淞镇为主故名,吴淞镇原称胡巷桥,清乾隆年间更名胡巷桥镇。

清道光三年(1823)为赈灾方便,宝山县城厂划出吴淞口地区为吴淞厂,胡巷桥及其周围首次以吴淞为地名,胡巷桥之名逐渐由吴淞取代。

同治九年(1870年)清政府更改营制,吴淞营改为水师,驻地从宝山县城(吴淞所)移至吴湖口,提镇驻胡巷镇北首。

光绪三年(1877)建提镇行辕于镇北(今吴淞中学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吴淞开埠,称为吴淞通商场,当年筑路招商,扩大镇区,形成较大市镇,民间习称吴淞镇。

宣统二年(1910)吴淞厂改称吴淞乡,辖境归属吴淞乡。

1928年划归上海特别市,属吴淞区,为区公所驻地。

1938年8月始设行政建制的吴淞镇。

1949年5月吴淞区接管委员会在吴淞镇设第一办事处,后称吴淞镇办事处,1955年3月在蕰藻浜以南设第二办事处,11月更名薀藻浜办事处。

1956年1月吴淞区并入北郊区,3月吴淞镇和蕰藻浜两办事处撤二建一成立吴淞镇。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时分属红旗、先锋两公社。

1959年3月起为宝山县的直属镇。

1960年初重建吴淞区时为淞兴路办事处,4月大办城市人民公社时为吴淞城市人民公社薀藻浜分社,10月城市人民公社停办恢复街道建制。

1962年3月为蕰藻浜街道,4月改称吴淞街道,1964年5月后改隶杨浦区,1980年1月划归宝钢地区办事处,1981年起属吴淞区。

1981年8月划出泰和路以北地区成立海滨新村街道,下辖5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驻地原在海滨三村6号,1986年7月迁入同济支路65号,1987年居委会14个居委会。

使用至今。

吴淞街道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