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口镇基本资料

朱口镇介绍

地名由来:驻地南面水口右侧有红色朱石崖而得名“朱口”。

2022年10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朱口镇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21年4月,朱口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强镇创建名单。

2014年7月,朱口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0年3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朱口镇2010年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1、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地处省道205线邵(武)泰(宁)公路沿线,系京福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互通口。全镇有10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4258户,16728人,农业人口16219人,劳动力7461人,区域面积114.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2.16万亩(其中水田1.8万亩),林业用地12万亩,有林地10万亩。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3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050万元,工业产值1.7亿元,镇财政总收入292万元,其中税性收入1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85元。

2、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形成集镇较早,唐朝就有八坊、七街、四十九巷,镇内有建于宋朝绍兴年间的宝盖岩和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青云塔,又是被号称“天下第一团”梅林戏的发祥地,现有业余梅林戏团22人,经常深入乡村演出。富有特色的朱口村老年协会现有会员576人,包括花鼓队、秧歌队、旱船队、龙灯队,经常出乡入镇演出。全镇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建有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文化服务中心大楼和占地420平方米的室内农民体育馆,拥有中学一所、完小8所,有全市一流的农村幼儿园。朱口镇多次被评为市、县“文化先进镇”。

3、特色农业比较明显。镇内有1050亩的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形成以优质稻、渔业、烟叶、花生、茶叶、欧美杨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其中全镇渔业面积4300亩,年产鲜鱼2400吨,产品远销邵武、南平江西等周边市县,是闽西北渔业生产大镇,朱口镇的渔业生产分别于1994年获国家农牧渔丰收奖三等奖、1997年获省淡水渔业先进镇、2001年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个私经济比较活跃。全镇现有工业企业64家,从业人员2700多人,企业形成以机砖建材、食品加工、细木工板、水电等为主导的产业,2003年工业销售产值1.6亿元,出0货值1060万元。第三产业比较活跃,全镇注册个体工商户370户,拥有各类车辆510辆,建筑队伍400多人,外出打工、经商3500多人,同时在上海北京设企业产品营销窗口2个。

5、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早。1997年被省建委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点镇,近年来先后实施了朱青路、荣泰街、邵泰路等建设,镇区共建新房760余户,占镇区总户数1320户的57.6%。目前镇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集镇人口0.8万人,镇内已建成“两纵两横”的小城镇布局。2001年结合全县小城.

青云塔

青云塔年代:明座落地点:宁县朱口镇朱口村简介:明崇祯五年(1632)始建,仿楼阁式。砖石木结构,七层八面,高21米。基座花岗石砌,直径10米,每面边长3.9米。塔身各层上部用角牙砖叠涩出挑

历史沿革:

由宋至清,为绥城乡乐城里,以及崇礼乡高平里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属东乡、二区,后分为上东乡、下东乡。

1931年6月-1934年7月期间,成立了朱口区苏维埃政府(驻地朱口),辖7个乡苏维埃政府。

解放后,1950年2月属二区(区公所设朱口),1956年下半年改称朱口区;1958年朱口区改为红星公社;1959年12月红星公社与上游公社(即今新桥、上青)合并,改名为朱口公社;1961年10月朱口公社划分为朱口、龙湖、新桥、上青四个公社;1984年9月朱口公社、龙湖公社分别改为朱口镇、龙湖乡,1993年9月龙湖乡撤乡设镇;2005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龙湖镇建制,将原龙湖镇所辖各村并入朱口镇管辖。

朱口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