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1994年设立汪湖镇,以镇驻地位于汪湖新村得名。汪,姓氏王演变而来;湖,姓氏胡演变而来。王、胡两姓立村,以姓氏得名,后演变为今名。
汪湖镇位于五莲县城西北约30公里处,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2.6万人口,与诸城市和莒县东西相邻。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5元,地方财政收入322.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和12%。
该镇四周丘陵环绕,中部2.3万亩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耕地5.1万亩,盛产粮棉、黄烟、桑茧,素有五莲县小粮仓的美誉,镇里立足传统农业优势,把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综合效益放于重要位置,2004年共发展黄烟6000亩,实现收入900万元;桑蚕4000亩,总收入500万元;瓜菜4000亩,总收入400万元;棉花4000亩,总收入400万元。建起标准化养殖小区22个,规模养殖户增加到72家,全镇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679.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4%。其中6000亩黄烟被济南将军集团定为“优质黄烟生产基地”,实现了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奠定了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2004年国家级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落户汪湖后,新建、维修石渠12.1公里,开挖排水沟15公里,新修生产路12公里,新建、维修桥涵15处,有力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成为全镇高产高效农业的样板田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林、田、路、渠四位一体的高效农业体系。镇内有淮河、燕河两座中型水库,小型水库14座,蓄水1亿多立方米,水电资源特别丰富,贯穿东西的206国道,为汪湖镇带来了便利的交通条件,2004年多方筹措资金150多万元,硬化6条村村通道路16公里,2005年,规划建设15条总长度37公里的村村通公路,9月份全部建设完成,届时全镇45个行政村将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讯入户工程也正在加紧建设,2004年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60%,电话普及率达60%以上,年底将全部实现户户通。2004年引进资金260万元,拆迁旧房138间,统一标准建设商业楼房10000平方米,形成了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南北一条商业街,东西沿206国道6华里加工业、商业经济长廊的小城镇发展格局。2005年又投资10多万元,进一步绿化美化了环境,成立了专业环卫队,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小城镇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镇科教文卫稳步发展,45个村庄全部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教育改革顺利实现,卫生防疫措施到位,生态汪湖、绿色汪湖已成为该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品牌。
历史沿革:
解放前属莒县管辖,时称第四区。
1943年9月,诸莒边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淮河区。
1945年10月,诸莒边县撤销,划归莒北县,仍称淮河区。
1950年1月,莒北县撤销,划归五莲县,称第十区。
1958年1月改为汪湖乡,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称卫星人民公社。
1959年春,改称汪湖人民公社。
1965年,所辖大北杏、王家北杏、郑家北杏、河北、墙夼5个村划归诸城县。
1984年4月,撤销公社建制,改为汪湖乡。
1994年12月,撤乡设立汪湖镇,所辖村庄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