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乡位于定日县西南部,海拔4119米,距离举世瞩目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仅49公里,是通往珠峰和“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等旅游景区的必经之路,这里每年都有众多的旅游观光、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游客经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为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全乡有行政村30个,自然村82个,有农牧民88户6043人,耕地总面积为15044.25亩。
主要做法
1989年以前,定日县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扎西宗乡更是贫困之中的贫困乡。当时人们住着摇摇欲坠的碎石房,全乡45%的人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由于贫困,45%的家庭子女上不了学,整个乡看病难,就医更难。加之环境恶劣,平均寿命只有50岁。他们祖祖辈辈祈祷珠峰——这个心目中的神山能给他们带来富足的生活。90年代初,随着西藏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加,前来珠峰登山的游客渐渐增多,为了改变“抱着金娃娃,过着穷日子”的局面。
(一)采取扶持发展典型和小额信贷措施,引导农牧户发展家庭旅游。在保护区旅游沿线上先后建立一些家庭旅馆、旅游接待定点单位,创建农牧民旅游示范户。鼓励发展藏餐馆、旅馆、茶馆等服务业,为游客们提供用餐和休憩的舒适环境,扩展就业范围,扩大生财路途。
(二)正确把握市场需求。结合生态保护需要,在从绒布寺到珠峰一号大本营路段,组织农牧民成立马拉环保车专营,接送中外游客;在珠峰脚下到海拔6500米处,成立牦牛服务队,专门负责接送登山团队、帮助游客托运货物,使游客在欣赏珠峰壮美景观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藏民族风情,增加了农牧民现金收入。为了加强管理,乡党委、政府配备了珠峰自然保护区协管人员,安排乡干部到大本营专职管理马拉环保车、牦牛运输队。乡党委、政府每天收集协管员反馈信息,根据进山游客的实际数量,合理安排与之相适应的马拉车和牦牛数量参与服务,有效节约了资源。
(三)自觉维护珠峰自然保护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分析珠峰景区和嘎玛沟景区对于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性,说明保护景区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灌输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群众养成了自觉保护景区环境的习惯。因此,不论是马拉环保车驾驶员还是牦牛工和背夫,不论是大本营帐蓬经营者还是其他服务人员,在进入珠峰自然保护区,大家都自觉清理垃圾、维护景区卫生,保护景区自然环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合理分派佣工,保证政府统筹资金,实现共同富裕。在安排进山服务的马拉车和牦牛工时,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人数,分派车辆驾驶员和牦牛工进山服务。在安排服务人员时,要求各村首先安排贫困户,在实际需求超过贫困户人数时,再安排其他人员,并实行村庄定期轮换制,使大家都有机会参与服务,都有机会通过旅游增加收入。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把马拉车和牦牛工收入的18%收归乡政府管理,乡政府将这笔资金用于扶养五保户和支持贫困户小孩上学等社会救济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由于政府的帮助,目前全乡没有发生一起适龄儿童因贫困缀学的现象。
(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县外事旅游局3名干部经常下乡进行旅游质检工作,在旅游沿线上张贴旅游投诉电话,打击“三黑”等无照经营者。
(六)多渠道争取资金,建立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每年从农牧民旅馆中抽出服务员进行培训,加大保护区群众的接待技能、“潘得巴”等使用技术培训班。同时,还选送一批高初中毕业生到西藏登山学校进行了高山服务技能培训,使他们踊跃投入到保护区的建设和服务行业发展上,使当地群众从中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和农牧民服务技能明显提高,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
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通过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在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下,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实现旅游富民强县战略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乡已有98%的农户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来,直接从业人员达2435人,共有马拉环保车20辆,参与运输的牦牛962头。2005年该乡国民生产总值为1575万元,其中旅游业收入为790.4446万元,占50.5%。旅游业的发展给珠峰脚下的扎西宗乡插上了富民兴乡的腾飞翅膀。2006年开局良好,3月至4月牦牛运输收入为57.9万元,马拉环保车收入为7500元。
(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扎西宗乡80%农牧民盖起了土木结构的新房,扎西宗乡从过去的11户发展到现在的123户。过去的碎石房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扎西宗乡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转变了农牧民观念。农牧民参与旅游业从单一方式向多元化转变,农牧民从旅游服务中取得经营效益的意识明显增强,市场观念进一步加强。
(四)解决了更多农牧民就业问题。提高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和自身生存的能力,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