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仁社区基本资料

宽仁社区介绍

宽仁位于石狮老市区中心地带,凤里街道东部,周边与五星、后花、东村、玉湖、新湖、新华、龙华、仁里等地相邻,是闽南侨乡石狮的发祥地。据传,隋唐之际,有一条连接水湾、浔尾至泉州城的驿道(即“东京大道”)贯穿此间。后来,往来于驿道上的商旅集资在这里盖起1座石亭。又有善男信女在亭北捐建1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小寺庙,庙前排列一对石狮子。于是,这里被称为“石狮亭”、“观音亭”。自唐初朝廷在“石狮亭”旁边“馆顶”一带设置驿馆后,驿馆几经演变,宋、元为“都保公馆”,明、清则为“汛地公馆”。并在近旁修筑“围墙”以囚“不轨之徒”(古时监狱称为“圜土”、“圜墙”)。这个小村落因此被称为“圜内”,又以谐音称之为“劵内”。民国5年(1916年),归侨陈戆认为乡名“劵内”既无含义,也不吉利。他建议改称“宽仁”,取“宽厚以待人,仁德播四方”之意,被村民采纳。改名之时,各姓代表酬天立誓,不论何乡、何姓,凡迁入宽仁乡居住三天者即为宽仁人,大姓、小姓和睦相处,不得相欺,宽仁也因此成为外来移居者首选的立足之地,是闻名遐迩的和谐之乡。据统计,宽仁共有82个姓氏。另有一说:1910年至1915年间,军阀孙传芳据闽时,他手下一位驻石狮的军官,觉得“劵内”乡名不雅,建议保长蔡连镯改为“宽仁”,并说明其家乡重庆有家基督教会创办“宽仁医院”,取“宽仁”二字,既与“劵内”谐音,又合时宜。

观音亭街 位于宽仁“凤里庵”左右两侧,北接馆顶街,南通城隍街、赤鱼街,中点通往聚仁路、凤仪街。观音亭街是石狮市最古老的街道。凤里庵俗称“观音宫”,始建于隋朝,内供奉观音菩萨,外有1座石亭(已损毁)。于是,这里被称为“观音亭”。宋时,观音亭至馆顶“驿馆”间,小店铺不断出现,逐渐形成小街,称为“观音亭顶街”。以后,交易扩大,小店铺向观音亭东南方发展,形成另一段小街,叫作“观音亭下街”。当时,这两条街大约有六七十家小店铺,经营种类繁多,从自产盆到棺材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百业齐备,初具石狮商业雏形。后来,这两条小街合称为“观音亭街”。现与馆顶街合称为“凤里街”,西端延伸至庵前。

烧金围 位于宽仁观音亭后。据说居住在“围”内的蔡氏家族供奉着“蔡阿爷”神,善男信女经常在“围”内顶礼膜拜,在场院里烧金纸做佛事,故称“烧金围”。

驴驼围 位于宽仁万灯巷东端北面。据传,明嘉靖年间,倭寇攻陷永宁卫,百姓纷纷内逃,王姓兄弟逃难到此建房安居,蓄养驴驼(“驴”在闽南方言中叫作“驴驼”)为客商运送货物,各养驴户也纷纷来搭伙落脚,这里便因此称为“驴驼围”。“围”是闽南古建筑的一种形式,由正房(北房)、倒房(南座)、东厢房、西厢房四列房屋围成一圈,南面留有缺口作为通道,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庭院,在“围”内居住的大多是大家族。初时,“驴驼围”里的房子均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共19间。其中,北面正房5间,南面4间,东、西厢房各5间。20世纪40年代,北面的平屋被改建成两层水泥楼房。如今在这个“围”内居住的就是当年王姓兄弟的后代。

城隍街 位于宽仁辖区,西北端与观音亭、赤鱼街、万灯巷交汇,东南端与土地街、糖房街相连,长约100米,宽约8米,因石狮城隍庙坐落于此而得名。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永宁卫城,到处烧杀掠夺,百姓纷纷夺路而逃。其中有位庙祝背着永宁城隍公塑像逃至石狮宽仁,在观音亭下街东南端登石阶时不慎跌倒。于是,在此搭棚设位,建庙祀奉,香火鼎盛。在城隍庙的周围,各行各业应运而生,商贩们纷纷在此摆摊设店,修建街道,这条街道便被叫作“城隍街”。20世纪30年代,城隍街拓宽、两侧房屋拆建。城隍街成为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式街道。

渊源埕 渊源埕位于宽仁赤鱼街西北端,因宽仁何氏“渊源”房份族人聚居在此而得名。

钟楼脚 位于宽仁与新华交界处。在糖房街、大仑街、卖鱼街、上帝街的交叉路口原来有一座白色洋式钟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四方,高约六米,建于1947年间。该钟楼是当时石狮工商界为方便往来客商查看时间而筹资兴建的。钟楼周围地带因此被称为“钟楼脚”(“脚”即闽南方言“骹”,意指物体的最下部。如墙脚、山脚)。1978年,整顿市容,因钟楼有碍交通而把它拆除。

庄厝埕(菜市) 位于宽仁辖区,为旧时石狮“五埕”之一。四面出入口与糖房街、土地街、新街仔相通,因此处原有一座庄氏古大厝而得名。后来,庄氏迁回祖籍地,把大厝卖给林氏。1930年,宽仁旅菲华侨何明踏回乡主持拆建工作,将林氏大厝和部分民房改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菜市场。市场内经营种类繁多,蔬菜、鱼肉、干货、饮食一应俱全,为当时唯一的综合性市场。

南北何(佘厝围) 是“南何”、“北何”和朱厝3座古厝的总称。据说,“南何”与“北何”两座古厝的建造者是宽仁何氏兄弟,朱厝主人则是北何员外的女婿。何氏兄弟原籍鳌江(永宁港边),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实行迁界而移居石狮宽仁。当初,在糖房街附近居住的是佘姓人家,佘姓族人迁回鳌江,于是佘氏就把“佘厝围”让给何氏,以换取何氏在鳌江的土地。因此,“佘厝围”从此易名“南北何”。

馆顶街 位于宽仁与仁里分界处,南接观音亭街,北至原石狮布鞋厂。隋唐之际,为了运盐和固边,开辟一条从泉州直通浔尾和水湾的驿道(即“东京大道”)。唐初,在这条“官道”上设置2个驿馆,一个在新店,另一个在“石狮亭”(宽仁)西面高坡处。宋、元设置“都保公馆”,明、清设置“汛地公馆”,统管石狮村落之行政、治安、民事,是各村落民众交捐、纳税、诉讼、办理公文的官衙(官衙已毁)。这一地带也因此被称为“馆顶”。“馆顶”这个名称随着石狮一带侨亲漂洋过海,带往南洋群岛各地。那里的老一辈华侨都将当地政府办事机构称为“馆顶”。这条古道上,立有1座“南邦寄重”石坊,俗称“馆顶坊”,是为纪念靖海侯施琅将军而建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海外的宽仁侨亲集资在这条古道上改建一条长140米,宽7米的街道,取名“馆顶街”。如今,馆顶街与观音亭街合称为“凤里街”。

赤鱼街 位于宽仁区域,东北端通往观音亭街、城隍街、万灯巷,西南端至石狮市实验幼儿园(原爱群学校)。全长约78米,宽约3米。清初,此地设立墟集,成为海产品集散处,后来改建成街,称为赤鱼街。据说,早年街上曾居住几户“赤脚阿姨”(“送嫁姨”),从事送嫁“撒缘”、颂念祝语的“阿姨”职业。这条街也被称为“赤姨街”。还有另一种说法,因有工匠在这条街上为人制鞋、补鞋,亦被称为“赤鞋街”。“赤鱼街”现改称为“赤鱼巷”。

土地街 属于宽仁地界,西北端与城隍街、糖房街相通,东南端与马脚桥、太原路、新街仔交汇。全长约70米,宽约8米,建于清末民初期间。据传,土地街中段原来有1个隘门,东侧有1座“土地公宫”(民国年间街道拆除时被毁)。土地公宫以北叫作“土地前街”,以南叫作“土地后街”,合称“土地街”。20世纪30年代,该街拓宽,两侧房屋拆建成骑楼式楼房。

卖鱼街 位于宽仁与新华交界处,西北端与上帝街、糖房街、大仑街交接,东南端与新兴街、新街仔、建兴街相连。全长约65米,宽约8米,大约建于清末。传说旧时鱼贩在此经营水产品,因此称为“卖鱼街”。另有一说:该街原以卖磁器为主,如碗、碟、缸等器皿,又称“卖磁街”。1926年,卖鱼街拓宽,房屋拆建成骑楼式楼房。

糖房街 位于宽仁辖区,东北端与城隍街、土地街相连,西南端与大仑街、上帝街、卖鱼街交汇。全长约90米,宽约8米。糖房街是各地香客到石狮城隍庙、凤里庵礼佛必经之道,因而商贩们在此贩卖糖果、糕饼,开设糖制品手工作坊,故取名“糖房街”。据说,糖房街的来历还与宽仁何氏“糖仔房”有关。早年“糖仔房”族人大多从事糖品行业,拥有糖房街多家店铺,糖房街因此得名。20世纪30年代,糖房街拆建拓宽。

凤仪街 位于宽仁辖区,北通聚仁路、观音亭街,南至隘门与布墟街相连。全长约60米,宽约5米,建于20世纪30年代。据传,因为该街处于“凤里庵”与“义楼宫”之间,于是取这两座庙宇名称的首字来命名(“义”与“仪”读音相近),称为“凤仪街”。现与布墟街合称为“布墟巷”。

万灯巷 位于宽仁地界,东北端与龙泉巷相通,南与赤鱼街、观音亭街、城隍街交汇。该巷南端有座大约建于清朝庙宇叫“万灯馆”,俗称“火神爷馆”。馆中供奉“火神爷”佛像,因此该巷被称为“万灯巷”,又称“火神爷巷”。

井仔巷 位于宽仁土地街东面,因北端西侧有一口小水井而得名,是石狮古巷之一。

布袋巷 位于宽仁庄厝埕(菜市)西北角,是一条死胡同。又因巷口通道狭窄,往里走则宽大空旷,状如布袋,故称“布袋巷”。

金兰巷 位于宽仁“南北何”北面。20世纪30年代,在这条巷的北侧曾开设一家“金兰社”茶馆,除了经营茶饮、甜食之外,还有当时俗称“开茶盘”的0活动。这条巷因“金兰社”茶馆而得名。

妈宫巷 位于石狮城隍庙的后面、许厝埔西北角。因城隍庙右邻有座“娘妈宫”而得名。“娘妈宫”亦称“莺山宫”,建于明嘉庆四十四年(1565年),供奉永宁莺山宫“东斗大娘妈”。“大娘妈”在闽南封建习俗中被视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孩子从周岁到16岁,其家长都要到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娘妈”庇护孩子健康平安。(天恩)

宽仁社区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