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位于依安县行政区域中心位置。故名。
位于依安县南部,乌裕尔河南岸,距县城21.5公里,东邻阳春乡、解放乡,西连三兴镇、向前乡,南部与依龙镇接壤。依明公路纵穿南北,东西有中三、中解公路横贯,镇直处于交通便利的十字路口。中心镇幅员面积245平方公里,全镇地势平坦,有耕地面积346,000亩。全镇地处中高纬度,寒暑变化明显,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短促,温热多雨;秋季降温急骤,霜冻较早;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少雪,年积温2500℃左右,全年无霜期115~120天。年平均降水量490毫米,日照2620—2640小时,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镇现有17个行政村,15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215人,其中农业人口43,094人,农村劳动力30,800人,劳动力剩余有较大空间,2005年全镇可输出劳动力8,000人,其中包括木工、瓦工、裁剪、司机等各项技能特长人数1,220人。近年来,中心镇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地利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拼搏进取,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工、农、商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到2004年末,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4亿元,其中,农业总收入1.7亿元,财政收入实现28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00元。中心镇是依安县粮食的主产区,主产玉米,同时也是甜菜、亚麻、马铃薯、葵花、芸豆、大豆综合产区。随着种植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单产和总量不断提升,粮、豆、薯年总产量可达57,494万吨。特别是纸筒甜菜、马铃薯生产已成为当地品牌。全镇每年栽培纸筒甜菜在1.5万亩以上,总产在4.5万吨左右,成为依安瑞雪糖业集团原料重要基地。马铃薯面积每年在5万亩左右,总产可达15万吨。以自由村为代表的马铃薯产品,已成为当地的品牌,产品畅销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周边城市,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等外埠市场也占有一定份额。全镇共有机电井209眼,点灌可控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00%。喷灌面积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左右,确保了种植业的稳产高产。近年来,镇政府加大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辅换位”的力度。积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到2008年,全镇畜牧业总收入达1.6亿元,以奶牛发展为主攻方向,力争在三年内把建设村打造成全市奶牛第一村,并以此为基点,把镇北部十村发展成奶牛生产基地。同时全面发展生猪、肉鸡、大鹅、本地鸡、绵山羊、肉黄牛品类,畜牧业正向主导产业方向发展。
历史沿革:
原名“刘国忠店"。
1923年10月,依安设治局成立后,划归局属第三区管辖。
东北沦陷后,1932年5月,设置百川保,1938年6月改为百川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中心区,1950年12月改为第十一区。
1955年5月,复改中心区。
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中心乡。
1958年9月,改称中心人民公社。
1984年2月,改为中心乡。
1985年5月,改设中心镇。
2000年向阳乡并入。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