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传,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以沙围堰,蓄水灌田,故名。
沙堰镇位于新野县城北13公里处,素有新野“北大门”之称,缘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兴修水利立沙围堰而得名。三国故迹鹊尾坡、荐贤岭闻名遐迩,“猴戏之乡”蜚声内外。北抵宛城区瓦店镇,南连溧河铺、城郊乡,东接施庵镇,西毗樊集乡。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9公里,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211个村民小组,11967户,46980人,6.67万亩耕地。耕地东部砂礓黑粘土质,西部砂壤黄土为主,土质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S103线穿境而过,距“二广”高速公路仅8公里。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800—1400毫米,水利条件优越,“两河一渠(老白河、老溧河、鸭灌三分干三支渠)”纵贯南北。
近年来,沙堰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抓党建促经济、保稳定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工业立镇、蔬菜大镇、畜牧兴镇、花生强镇、中州名镇为目标,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强力组织,整体推进,务实苦干,拼搏创新,使全镇经济建设、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先后荣获南阳市“六好乡镇党委”、省级“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主要经济指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名列前茅。2005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25元,同比增长8%;财政收入达到258.8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16‰以内,整体实力位居全县前列。
——工业化发展不断突破,经济总量扩张加快。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不断炒热干群思想,狠抓项目信息搜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获得历史突破,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目前,全镇已形成棉纺加工为龙头,以花生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非公制企业发展格局。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荣获市“50强”乡镇。突出小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使集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获南阳市“三星级”集镇。狠抓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目前,全镇已有20个村实现“村村通”,总里程98公里..
历史沿革:
明清时成镇,属新野县。
1933年归新野县第三区。
1941年为沙堰乡,归新野县。
1947年为第四区,归新野县。
1949年归新野县。
1958年8月为沙堰公社。
1961年6月改为沙堰区。
1962年撤区后为公社。
1975年折沙堰公社西部置樊集公社。
1984年改社为沙堰乡。
1985年改为沙堰镇,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