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湾村位于乡境东北部,潦河西岸。距乡政府约6公里。东隔沙河与歪子镇三河村相望,南和康营村相邻,西与老龙镇村接壤,北与歪子镇老庙村相连。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樊湾村共有樊湾、小王庄、前岭陂、应家、张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樊湾。1958年属歪子公社为樊湾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樊湾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樊湾村委员会。樊湾明成化年间,樊姓从樊集迁此定居。因位于潦河湾处,故名。明中期,小王庄王姓由今歪子王小桥村迁此定居,因户少,故名。前岭陂明末赵天禄从今上港果园迁此定居,因沿村西南北土岭有两个岭陂村,此村在南,故名。应家清康熙年间,应茂德从今沙堰镇应庄迁此定居,俗称应家门,简称应家。张庄清乾隆年间,张虎敏自今城郊乡下青羊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张庄。
人口民族
有23个村民小组,1154户,4544人。其中,男2340人,女2204人;汉族4533人,回族1人,蒙古族10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6%,初中文化程度68%,高中以下文化程度9%。有樊、王、袁、赵、薛、李、张等38个姓氏。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6‰,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
自然状况
樊湾村地处沙河西岸,沙河沿村南下,交汇于康营村的东北角,流入白河。地势北高南低,全村耕地5983亩。东边是黄壤土,西边为粘土。村有9条纬路、3条经路,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农业经济作物种植
解放后到70年代末,基本上是粗放种植,以红薯为主,小麦等其它作物种植为辅的生产模式。1978年,粮食总产量163万公斤,单产202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000亩,单产55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100亩,亩产300公斤;棉花面积1800亩,亩产皮棉85公斤;花生2000亩,亩产250公斤。村种植烟叶始于1992年,1997年种植烟叶1000多亩,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为烟叶种植大村。2003年,种植烟叶500余亩。现在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花生为主。
畜牧养殖
2000年前,农村养殖基本处于散养状态。2000年,村养牛专业户2户,张祖双在上庄养殖区内养牛12头;袁有章养奶牛3头,日产奶40公斤。养鸡专业户,樊群伍年养殖肉鸡4500只,袁胜义养蛋鸡千只。2003年,村养牛500头、猪650头、山羊460只,其它鸡、鸭、鹅5000只以上。工商企业1981年,成立樊湾集贸市场。之后,形成了一个“十”字形街道。所在商户,分别从事百货、修理、加工、农资、建材、服务等。张祖明经营的化肥、建材,王守才、樊有让经营的百货副食比较有名。村在外打工的人数达千人,人均年创收6500元。现有外出务工的青年袁全波依托深圳的公司,在村部创办了羽毛加工公司,吸纳当地劳力30多人,产品销售到欧美等国家。
农田水利建设
1960年前,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涝没有保障,水利设施十分缺乏。60年代人工挖的12口土井,靠老式推水车浇水。土地承包以后,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对村土地进行了规划,打井、修桥、挖沟,形成了9纵3横的田间生产通道。,全村有机井150眼,有效灌溉面积5844亩。田间道路和沟渠绿化率达89%,建沙河桥一座。社会事业教育卫生自1960年起,先后新建了中小学校教学楼二座计64间,其它配套房屋45间,实现了“六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达95%。村原有诊所一家,发展到7家。2002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加入合作医疗的人数达90%以上。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是自织的粗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逐步过上了好生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村平均1.5户拥有固定电话1部,每25人有手机1部,全村有摩托车350辆,手扶手拉机、四轮车186台,水泵150台,精播机具30套,汽车5辆。全村用电户达到98%,90%户有一台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