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原名“小绥芬”。后因其位于小绥芬河北岸,为“小绥芬河之阳”,遂改名称“绥阳”。
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推介绥阳镇为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黑木耳)。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遴选推介绥阳镇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推介绥阳镇为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19年7月,绥阳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15年8月,农业部认定绥阳镇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绥阳耳黑木耳)。
2014年7月,绥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1年12月,绥阳镇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绥阳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较久远的边陲小镇,不仅风光秀美,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全镇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辖区面积1919平方公里,耕地108225亩。滨绥铁路、301国道、鸡图公路均横跨境内,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交通便利。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6.98亿元,农业收入达到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9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利润、税金分别实现1亿元、2515万元、468万元;财政收入达到950万元,综合实力位列牡丹江地区57个乡镇之首。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发展木耳、木材“两木”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经济增长“四增”的发展思路,使全镇的经济建设走上提速发展的快车道。
黑木耳产业省内闻名,全国知名。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通过育市场、建基地、扶龙头、强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力促黑木耳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2005年,全镇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1.2亿袋,耳农总数达到3500户,占农民总户数的62%。农民人均黑木耳收入超3000元。2002年建成投入运营的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由加工区、交易区、仓储区和综合服务区四大部分组成,是以批发、加工、销售黑木耳为主的专业市场,年黑木耳销售量达到5000万斤,实现交易额近10亿元,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吉林、辽宁、内蒙等地的黑木耳都经由市场销往全国各地,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省级龙头企业和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场的拉动下,全县的黑木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东宁县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了4亿袋,总产量达到2660万斤,占全国黑木耳产量的五分之一。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采取灵活的方式,以优惠的政策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依托俄远东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绥阳镇良好的地缘优势辟建了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大型工业园区,占地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28家,生产项目由最初的以锯材加工业为主,扩展到板方、餐具、刨光板、木材烘干、细木工板、音乐器材、百叶窗等,年可加工各类木材4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2.4亿元,利税1600万元。
历史沿革:
原名“小绥芬”。
清光绪八年(1882),清政府推行“屯垦实边”政策,宁古塔以东设立6屯,绥阳地区设立小绥芬屯。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修筑中东铁路,从海参崴至此设第六站,人们习惯称“六站”。
清末,先后属绥芬厅、东宁厅管辖。
1913年,隶属东宁县管辖。
1917年设立第六区。
1934年设小绥芬保。
1938年伪东宁县公署于此设绥阳办事处。
1939年6月,设置绥阳县,为县公署驻地,改称绥阳街。
1948年10月,绥阳县并入东宁县,改设第二区,并为区政府驻地。
1956年5月,设置绥阳镇。
1958年9月,与金厂、细鳞河乡合并成立曙光人民公社。
1962年3月,原金厂、细鳞河两个乡划出单设,曙光人民公社改称绥阳镇人民公社。
1984年改设绥阳镇。
2001年1月,细鳞河乡并入绥阳镇。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