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位于宁古塔东部,故称“东宁”。
" 近年来,东宁县东宁镇不断进取争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财政增税、农民增收,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产业富民、兴工强镇”。2005年实现农业总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财政收入660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增长20%;工业总产值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13%;招商引资完成20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
东宁镇是东宁县政府所在地,是东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距东宁口岸5公里,新建火车站位于镇内,206省道贯穿南北,是连接吉林、牡丹江、俄罗斯的交通枢纽。全镇辖17个行政村,24个自然屯,总户数5367户,总人口18063人,劳动力8346人,全镇耕地面积86790亩。东宁镇围绕发展“果、菜、菌、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格局,强力打造优势产业。按照“更专、更优、更新、更特”的发展思路,依靠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品质,增加数量。全镇果树总面积已达到28850亩,产值达2885万元。蔬菜面积达到12000亩,产值达3600万元。调整养殖结构,做强畜牧产业。采取政策倾斜、政府带动、典型引路、梯次推进的原则,全镇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2.3万头,8700头,4300头、20万只,总量居全县各镇前列,培植专业养殖大户500多户。全镇养貂10000只,野猪180头,火鸡500余只,马鹿45只,镇内建有投资200多万元的野猪养殖基地和投资37万元的马鹿养殖场,特色养殖潜力具大。向质量要效益,扩张黑木耳产业。全镇共发展地栽木耳4200万袋,实现产值2100万元,仅此项人均收入1000元。东宁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强力拉动镇域经济。建园区、闯市场,以培育农村产业化龙头为突破口,加快镇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全镇建有对俄出口、无公害黑木耳生产、畜禽养殖、水果、立体栽培等标准化示范园区15个,特色一品示范村5个。镇内建成了畜禽交易、投资1600万元的菜一果菜批发、投资5000万元的宝荣对俄农副产品批发等大市场,极大拉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全镇始终坚持大上项目的思想,2005年共完成招商引资2000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00%,其中向上争取资金80万元,现已全部到位。新上项目1个,总投资1600万元,年上缴税金60万元。
历史沿革:
原名“小城子”,因有渤海国时期古城墙遗址而得名。
清代晚期,始有垦民来此定居。
清光绪八年(1882),开辟宁古塔至三岔口驿路时,已经形成村落,隶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置绥芬厅后,属讲礼社辖区。
清宣统元年(1909),改隶东宁厅管辖。
1917年隶属东宁县第三区。
1934年隶属第三区北河沿保。
1939年6月,伪东宁县公署从三岔口移驻小城子,遂改称东宁街。
1948年10月,绥阳县并人东宁县,县政府移至绥芬河,东宁街划为第三区。
1952年县政府迁回东宁街,改为第一区。
1956年5月,设置东宁镇和北河沿乡。
1958年9月,东宁镇与北河沿乡合并,成立东宁人民公社。
1984年,东宁人民公社改设东宁镇。
2001年1月,南天门乡并入东宁镇。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