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因域内有座观音,庙前有一座大石桥,各取一字,名为观桥。
2021年1月,观桥镇入选2020年四川省卫生乡镇(街道)名单。
"[简况]素有南路通衢之称的观桥镇,位于三台县城南31公里处,三(台)大(英)公路穿镇而过,观射、观菊、观郪、观鲁四条公路交汇于此,是去神秘古郪国、仙境云台观、生态鲁班湖的必经之路。全镇幅员面积77.25平方公里,场镇面积1平方公里。镇辖31个行政村,286个合作社,1个场镇居委会。总人口44160人,其中农业人口41747人。有土地面积7220公顷,耕地200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72亩。植被面积2887公顷,森林面积2022公顷,森林覆盖率36%。
[镇域经济]全镇国内生产值实现12528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6297万元,第二产业1089万元,第三产业5142万元。本级财政收入310万元。农业总产值10305万元,增长7.5%,粮食总产19943吨,比上年增长1.5%。油料总产2355吨,增长3.3%。组织劳务输出10446人,实现劳务收入3650万元,人平创收880元,已有18名打工仔回乡创办了企业。农民人均纯收入2931元,增长278元。工业总产值3002万元,增长54.2%。企业总数692个,职工1256人。全年完成基本建设150万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社会公益事业]全镇有科技人员175人,民营科技人员50人。有高中校1所,初中2所,中心小学4所,其中附设初中校2所,基点校10所,教学点3个,幼儿园14所,教职工475人。有邮电支局1个,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营业部各1个。有公话超市3家,镇内通车里程143公里,县乡公路21.3公里,运输车辆55辆,客运线路4条。
全年发放“五保”供养金13.66万元,城镇低保4.92万元,优待金2.96万元,救灾救济金3.22万元,计生奖励扶助96人,发放资金5.76万元。28户失地农民进入了场镇低保。有老年活动中心1所,老年文艺队1个。医院4处,床位30个,医生30名。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1万人,参合率达70%。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个,投资40万元。建蓄水池17口,建倒虹管1处,村道路270米。新修中型提灌站1座,更新设备3台套,精修山平塘2口。新增开发用地20亩,兴建商住楼9000平方米。观桥中学新建足球场1个。场镇水、电、气,通讯、交通设施齐全。
历史沿革:
2019年12月,三台县撤销菊河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观桥镇管辖。
清初,三台县设置4路28乡。
观桥属翼火乡;文台属尾火乡;方井、石亭大部和菊河属心月乡。
清康熙三十九年,观音桥兴场,因场镇观音庙外有一桥,名观音桥,场以桥名。
属翼火乡(驻安居场)。
清末民初,观音桥划归尾火乡(驻新店子,今新生镇)管辖。
民国5年,菊河建场,因有蔡家沟、马岑寺、皇城寺三河流交汇于此而得名三合场,也称三河场。
后因场镇河岸蔓生黄菊得名菊河场。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设上、中、下乡,设团练办事处。
尾火下乡驻观音桥,心月下乡驻鲁班桥(今鲁班镇)。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设观音桥、鲁班桥为团甲公所。
民国19年,新增菊河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以团改设为联保,设有鲁班联保、菊河联保、观桥联保。
民国29年,奉行“新县制”。
改设为鲁班乡、菊河乡、观桥乡。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鲁班、菊河、观桥3乡。
并从鲁班、观桥、新生划出部分村建方井乡,因驻地四方井而得名。
从新生、观桥划出部分村建文台乡,因文台宫古庙而得名。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设观桥、方井、菊河、文台公社。
1960年,从观桥、菊河、方井、安居4个公社划出部分村建石亭乡,因驻地石亭寺而得名。
1967年,文台更名为战旗公社。
1981年又复名文台。
1984年,设观桥、文台、方井、石亭、菊河5乡。
属安居区。
1987年,建观桥镇。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
文台、方井、石亭、菊河并入观桥镇。
1995年,菊河划出单设为菊河乡。
2017年,菊河撤乡设为菊河镇。
2019年,菊河镇并入观桥,组建新的观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