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象州镇因象山、古象州得名。
象州镇位于柳州地区东南面,东邻寺村镇,西靠马坪乡,南接妙皇乡,北与运江镇接壤,总面积211平方公里。辖11个村公所,1个居民委员会,58个自然村。至1998年,全镇总人口24540人,6611户,其中壮族占44%,汉族占55%,其余为瑶、苗等民族。
象州镇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重晶石矿床位于石里村委普和村一带,属中型矿床,探明储量有252万吨;粘土矿床位于象州城北面陈老岭和许育岭一带,探明储量35万吨;锰矿位于古才村委下田村附近,矿区探明C1+G2储量39998吨,D级储量32702吨。象州镇还分布有6处泉水。植物资源丰富,其柴胡桔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象州镇近年来工农业有了较大发展。199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45264万元,企业数2972个,其中集体企业66个。私人企业2906个。工业类型主要为采矿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化工工业等。1998年,农业总产值3796万元,粮食总产量1166100公斤。耕地面积31928亩,其中水田15867亩,旱地16061亩,主种水稻、甘蔗、兼种花生、木薯、黄豆等经济作物。98年人均口粮268公斤,农村人均纯收入1965元。
象州镇交通、通讯便利,全镇公路18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5公里,蔗区公路120公里。水路里程20.8公里,陆路日均客流量2000人次。1998年全镇财政收入1506万元。境内拥有四大国有银行、信用社、营业所、邮政储蓄所等金融机构、储蓄网点15个。
象州镇有高中1所,初中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3所,全部在校生10028名。
象州镇文化艺术种类较多,除了传统桂剧、彩调外,还有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师公戏、朝阳舞、山歌、壮欢、舞龙、舞狮、武术、演唱春牛、龙舟竞赛、斗鸡会等。象州镇文化遗址和文物珍品丰富,主要有贝丘遗址、象台书院遗址、象州孔庙遗址、关岳庙、文昌洞摩崖刻、六祖岩摩崖刻、茶花岩美景等。
历史沿革:
南朝梁,为韶阳郡治及阳寿县治。
隋朝,为阳寿县治。
唐朝,为象州(象郡)治。
五代十国,为阳寿县治。
宋、元时期,沿旧制。
明、清时期,为象州(散州)治。
清代,分属厢一里、厢二里(后合为厢坊里)、南乡里、西乡里、北下里。
民国,属象县城区(厢)镇及近城乡、上西乡、中西乡,县治今象州县城。
1949年12月,为象县城厢区。
1953年4月,改属石龙县。
1956年4月,改称象州区。
1958年1月,改称象州乡,同年8月改称象州公社,同年9月与妙皇公社、王铎公社合并为跃进公社。
1959年3月,析出,复称象州公社。
1960年5月,石龙县更名象州县,象州公社属之。
1961年6月,增设象州镇(县辖镇)。
1962年3月起,为象州县人民政府驻地;同年9月改称象州区。
1963年4月,降象州镇为象州区乡级镇。
1966年8月,象州区改称象州公社。
1980年3月,龙富大队析出龙门大队,石里大队析出沐恩大队;同年9月,象州镇升为区级镇,划辖原属象州公社的象州、朝南2大队。
1984年10月,象州公社与象州镇合并称象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