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驿村的村(居)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元朝时,官府曾在此设立驿站,供过往的官府人员休息或换马之用。三十里为一小驿,九十里为一大驿,而该村距洛阳正好九十里,是一大驿,村即以此得名。二是此地是豫北平原通往山西的官道驿站,从怀庆府北行,凡过往客人,到此都要歇脚,因而这里建了不少饭铺、车马店及杂货店。据老一辈人口传,这里最兴盛时常住人口和过往客人有三四千人。因该驿站规模大,人们就称其为大驿。后来,驿站废置,形成村落,就以大驿为村名。
建置沿革大驿村从元朝的驿站逐步演变形成村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济源市志》载,大驿村由清朝的联“甲”制到民国时期的联“保”制管理,均相当于现代的一个独立的行政村。1945年8月,济源县城的国民党政府被推翻,济源县民主政府将全县划为7个区,大驿属六区,区公所驻地南姚。1950年济源县人民政府在民主建政过程中,大驿村始称大驿村行政委员会,由四区所辖,区公所驻地思礼。1954年1月,济源县调整区乡建制,全县设8区86乡,大驿村改属二区留养乡所辖,区公所驻地轵城。同年3月,村里最初由王文升与妻子聂有莲发起的互助组,已发展到20多个,响应党中央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成立了大驿村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随后又成立了大驿村第二个初级农业合作社。按合作社在村中所处位置,群众俗称南社、北社。至1956年春,大驿村两个初级社和杨庄、段庄两个初级社合并成立大驿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8月,济源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县建立13个人民公社,大驿村属轵城公社所辖改称大驿生产大队。大驿生产大队除担负着本村的管理外,还担负着杨庄、段庄、周庄、耿庄这4个小自然村的管理任务。生产大队下面按社员居住分布状况或小自然村为单位,划分为6个生产小队。由于人口增加,后来为方便管理,生产小队进行调整,增加到10个、14个。这种“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一直运行24年。1983年12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大驿行政村属轵城乡所辖。1990年轵城撤乡建镇,大驿行政村属轵城镇所辖。2007年12月,济源市调整城区行政区划,将原属轵城镇的大驿行政村,划归天坛街道所辖,其称谓变更为大驿居民委员会。
村(居)简况大驿村(居)位于济源市城区西南方,东临屯军,西临南姚、长泉,南与西留养地头相连,北与甘河、西马蓬接壤。距济源市城区中心(大十字)约4公里。大驿行政村(居)委员会辖大驿、周庄、杨庄、耿庄、段庄等5个自然村,2016年有664户,2645人,全系汉族。大驿村(居)全域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2公里,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148公顷。各自然村简况如下:
大驿村地处桑榆河河西,市区西环路以东。村里有两条大街,均系南北走向。一条由关帝庙至枣树沟,另一条由关帝庙右侧通往村南。与两条大街呈垂直交叉的还有3条路,一条叫王胡同,一条叫小胡同,另一条无名。1958年该村设3个生产队,1961年时新设1个生产队,1980年新设4个生产队。2016年大驿村有321户,1268人。居民以王姓居多,另有任、武、狄、李、牛、孙、曹、茹、张、陈、卢、燕、徐、孟、周等30个姓氏。
周庄东临天坛路,南临南环路,是块风水宝地,这里原名叫周家花园。起因是明朝末年,周御史看中这块风水宝地,随即大兴土木,修建花园、绣楼、客厅、过厅等建筑,规模宏大的建筑和高官名声远播,人们在此定居后,俗称周庄。时间长久就沿袭下来。周御史家三大客厅1977年才拆除。周庄水位很浅,挖个坑就能出水。1958年该村和耿庄为一个生产队,因不便管理,各村为一个生产队。2016年全村73户人家,310口人。
耿庄据耿庄耿氏坟茔碑文记载,明朝初期,洛阳耿讳、耿治兄弟二人在驿站做事,耿讳为驿站参事。由于战乱,驿站废置,耿氏两兄弟就在此开荒种地,建立家园。明朝万历年间,耿氏家人将自家土地卖给南杜村迁来的周姓人家和从南岭迁来的王喜泽,然后返回洛阳。由于耿氏在此耕作生息时间久常,到清朝末,虽又有刘、李、张等姓迁此,人们亦一直称此为耿庄,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该村和周庄为一个生产队,因不便管理,1961年两村各为一个生产队。2016年该村46户人家,175口人。
段庄北临黄河路,西临焦柳铁路,该村原名看坟庄。据老辈人口传,清朝光绪年间,一段姓公子在浙江布政司任侍郎一职,死后葬于现段庄东南约100米处。当时坟上修有牌坊、石碑、石人、石马、石羊。为看管好坟墓,特意从西关段姓家族中找来一对夫妇,这对夫妻在此尽职生息育有三子,形成现在段庄段姓的三大分支。时间久远,慢慢段庄就成为村名。1958年段庄为一个生产队,1961年进行调整设2个生产队。2016年该村有99户人家,390口人。
杨庄是块风水宝地。据老辈人口传,西留村杨姓人家是大户,请风水先生赶风水、选茔地,一直撵到桑榆河东侧,在此点穴选坟地。由杨姓后代杨光烈在此看坟。随后定居这里,渐成村落,人称杨庄。1958年该村为一个生产队,1961年调整生产队布局时,该村又新设一个生产队。2016年该村125户人家,502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