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图画村基本资料

壁图画村介绍

榆社县云族镇壁图画村位于云族镇东南边缘,东与林头村隔河相望,南与和平村接壤,西面是巍峨的高山,北与东庄村一桥相通。距云族镇7.5公里,距榆社县城10公里。距太长高速公路榆社南出口仅5公里。村北有隐室水,水势浩大,常年不息;村东村南是广阔而平坦的田野,土地肥沃,旱涝丰产;村西山地全部退耕还林,绿意盎然。

全村现有192户,582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粮食总产量约70余万公斤。2010年以来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350亩。

据祖辈相传,壁图画村原名西庄,后在村北300米处的石脑则(地名)修了一座庙宇。(该庙南北开门,临河的一面为河神庙,朝南的一面为山神庙,概称山河庙。村民只称河神庙。)庙宇修好后,河南一画师(后人疑为画圣吴道子)路经本村,自荐在庙墙上作画。因画作栩栩如生,远近闻名,遂更名壁图画。上世纪八十年代,推行简化汉字,村里一些人为了省事便将壁图画写成北图划(榆社人读北、壁同音),慢慢地连村里的公章也刻成了北图划,致使壁图画村的文化色彩荡然无存。可叹!可悲!恢复原名,还我美丽的村名已时不我待。否则后世子孙将不复知道村名之来历矣。

过去的壁图画,村东不出百米就是水汪汪的盐碱滩。有顺口溜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旱涝都不长,年年难打粮”。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村民们斗严寒,战酷暑,修台田,垫沙土,硬是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和一双双坚实的肩膀换来了今天这肥沃的土地。使村里的产量逐年增长。特别是近年来种植优良品种,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七八十吨。

“壁图画有三件宝,咸盐苦菜稗子草”。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既是一种调味品,又是身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苦菜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还有多种药用价值;稗子的籽粒同样可以食用。正因为壁图画有这三件宝,所以旧社会即使遇上灾年,壁图画也很少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壁图画村原有三株大树,两株古槐,(国槐)一株古榆树。树干周长均达五六米以上。枝叶茂盛,郁郁葱葱。给村民提供了绿荫,提供了乘凉的地方。特别是村中街里(地名)的大榆树,树荫遮蔽了整个街场。每到夏天的中午,人们都聚在大榆树下吃饭、乘凉,有的人吃完放后干脆就枕着鞋子在树荫下午睡。可惜,三株大树均于1967年被砍伐。千年古树,毁于一旦。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破坏了自然景观,更破坏了本村的风水。致使本村十余年科甲乏嗣,仕途乏人。街的北面是一座老爷庙,街的东面是小学校,校院内有正房三间,是先生的办公室兼宿舍,南房五间是教室,东面三间菩萨庙兼做戏台。老爷庙已于1976年失火烧毁,教室也已倒塌,唯有先生办公室和菩萨庙仍在,不过已成个人房产。1969年村里在村东北方新建了戏台五间和学校九间。

在旧社会壁图画村是比较富裕的村庄,仅楼房就有十二座。清朝嘉庆年间就有贺姓财主家产达十三万(白银),人称榆社出了西门第一家。

解放后壁图画村更是一年比一年好。1970年在上级的支持下修了拦河坝,引水灌溉开始种植水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1984年因拦河坝被冲毁后才改种旱田。改革开放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大量种植优良品种,粮食产量逐年增产,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改革开放30年,虽然村民收入逐年增收,但产业结构单一,毕竟增收有限。且2000年第五届村委会换届以后,壁图画村出现了不稳定不和谐局面。村里明显分成两派,被人们戏称为“-”、“0”。严重败坏了本村村风,严重影响了本村的稳定、和谐和经济发展。2008年底第八届村委会换届以后,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达成共识,把稳定放在首位,把创建和谐村庄作为目标。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公平公正办事,清正廉洁做人,全心全意服务。经过三年的努力,凝聚了人心,消除了派别,使壁图画村呈现了稳定和谐的局面。同时发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三百多亩,为村民增收奠定了基础。2011年应广大村民的要求多方筹集资金重修了“山河庙”,并据此增修了健身休闲场所。既弘扬了民俗文化、传承了乡土风情,又为村民健身休闲提供了条件。如今的“山河庙”已成了壁图画的标志性建筑。

壁图画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未来的壁图画将真的象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爱壁图画,我爱我的家乡!

壁图画村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