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原住居民多为曾姓,清未形成集镇,故名曾集。曾集镇以此得名。
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曾集镇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2020年8月,曾集镇被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评为2019年度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曾集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7月,曾集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曾集镇下辖37个村,2个居委会。国土面积22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58.9公顷,人口总数51342人,其中农业人口47507人,人口出生率为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8‰。
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3900万元,比2000年增长7%,其中农业13158万元,林业48万元,畜牧业4701万元,渔业3506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总产71455吨;油料9786吨;生猪出栏32976头,存栏9986头;家禽出笼40.12万只,存栏26.74万只,水产品产量5100吨,桃子产量1190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早蜜桃、莲子、花生、猪、鸡、兔六大特色产业基础上,实现荒山造林、退耕还林1万亩,林间套种经济作物或牧草,带动发展畜牧业养殖户30多户。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镇新挖和改造当家堰塘500多口,境内拥有潘集、安洼、金鸡、周坪四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量4100万立方米。
全镇完成工企业产值34905万元。其中:农村工业完成产值22957万元,建筑业完成产值2903万元,运输业完成产值4071万元,商业完成产值4974万元。
全镇财政收入723万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征管秩序合理规范,农民负担比上年亩平下降21元。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0完成,精减在编人员180人。镇内有中学3所、小学6所,幼儿园1所,教师474人,年末在校学生69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镇中心卫生院下设门诊部3个,各类医疗设备95台(套),病床160张,医护人员120人。
全镇人均纯收入2960元。
历史沿革:
清朝后期,始有曾姓居民在此聚居、经商,逐渐形成集场,称曾集。
1868年(清同治七年),荆门编为12村,59里,曾集与柴家集、腊树庙属羔观村。
1914年,曾集属荆门县第七区。
1930年,荆门县分东、南、西、北4乡,曾集属南乡。
随后荆门县改为10个区,曾集属第七区。
1939年,曾集属荆门县第三区。
1940年,日军入侵,曾集属拾回桥区。
1948年,曾集属森万区署。
1949年2月,荆门县人民政府成立,曾集属柴刘区。
1952年11月,为荆门县第八区,区政府驻曾家集,辖19个乡。
1956年,撤区并乡,第八区改为指导组。
1957年12月,撤销指导组,成立曾集区。
1958年12月,划归火箭(沈集)人民公社管辖。
1959年6月27日,增设曾集人民公社(大),原沈集公社所辖曾集乡,后港公社所辖许岗乡、马坪乡、雷巷乡,五里铺公社所辖柴集乡划归曾集人民公社管辖。
1961年5月,恢复曾集区,辖许岗、雷巷、曾集、柴集、马坪5个人民公社(小)。
1975年12月,曾集区辖区不变,原辖人民公社复称管理区。
1984年2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设立区、乡(镇),曾集区辖蔡庙、柴集、雷巷、许岗4个乡和曾集镇。
1985年5月,曾集设镇,辖区不变。
1987年10月,曾集镇分为曾集镇(辖曾集、许岗、同水)和蔡庙乡(辖蔡庙、柴集、雷巷)。
2001年5月,蔡庙乡并入曾集镇,辖6个管理区(柴集、雷巷、蔡庙、曾集、许岗、同水),37个行政村(曾集、甲堰、范店、八院、肖院、丁坪、张港、朱坪、孙店、潘集、范集、段桥、银台、柴集、谢店、官集、九龙、雷都、楝树、张池、楚河、蔡庙、白塚、雷巷、天湖、勤俭、陈闸、团结、周坪、杨林、烟庙、龚庙、曾巷、太山、金鸡、肖堰、六塚),2个居委会(古椿、金桥)。
2002年,撤销管理区,村(居)直属镇政府。
2005年9月,合村并组,肖院、丁坪并为民主村;张池、楚河并为张池村;官集、九龙并为官集村;雷巷、天湖、勤俭并为雷巷村;张港、朱坪并为张港村;蔡庙、白塚并为蔡庙村;孙店、潘集、范集并为孙店村;雷都、楝树并为雷都村;曾集、甲堰并为曾集村;范店、八院并为范店村;周坪、杨林并为青桥村;段桥、银台并为万里村;柴集、谢店并为柴集村。
2006年,全镇辖烟庙、民主、曾集、孙店、范店、龚庙、太山、万里、曾巷、张港、柴集、官集、张池、雷都、蔡庙、金鸡、陈闸、团结、雷巷、肖堰、青桥、六塚22个行政村和古椿、金桥2个社区居委会。